1958年8月28日,淅淅沥沥下了一夜的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上午8点多,押解我的公安战士来到我家催我上火车站。王静正坐月子,还没满月。老岳母匆匆为我整理了行装。我刚刚迈出院门,“哇——”,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我回头一看,刚满两岁的三儿子杨澍淌着满院子的泥水跑了过来,他紧紧拉住我的手不放,哭着说:“爸爸,我也要去哩!”我说:“爸爸有事,不能带你去呀!”他哭着喊着不让我走。我抱起孩子亲了亲,泪水滴在孩子的小脸蛋上。他边哭边喊:“我跟爸爸上街哩。”
别了,夹边沟读后感 第(1)篇第009本#百日百书计划#
多了不说,只说自己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体会吧。
1.最重要的是活着
很多人在困难的时候容易放弃,会觉得自己是拖累,认为自己死了对家人反倒是解脱,可其实家属可能并不是那么想的呀。
我喜欢这本书里面杨得志的选择,在他刚开始挨饿的时候,也羞于向父母求助,觉得堂堂七尺男儿,不能报效祖国不能报答父母,反而还在困难年代管家里要粮食太不应该了。
后来他想明白了,只有活着才有未来,不告诉父母自己身处的逆境,只在过段时间之后送给父母一张讣告,那对父母将是多大的打击啊,试想一个父母,是更愿意为了孩子活下去而奔波,还是愿意在老年白发人送黑发人呢?
我想这种选择只有为人父母者才会懂得吧,大概也因为作者杨得志此时已经有了孩子,所以他能想得明白。
最后的结局是好的,杨得志靠着父母日常寄来的一些邮包活了下来,在最后的阶段和父亲一起回家,在看最后老父亲来接他的时候,我感动到喉咙发酸了,作者语言平实,没什么夸张的描写,但是即使从这种平实的语气中,也能感受到父亲的爱有多深重。
2.善良的人永远存在
书里的杨得志吃了不少百家饭,出去干活的时候卖给他萝卜的老伯,棉大衣换来的面粉,机缘巧合弄来的皮带煮了也能吃,吃了导致他中毒的团子,从前他审判过的一个旧人(他从前是法官),还有最后带着他爸爸来接他的开车人,不离不弃的妻子,永远帮扶他的父母。
忽然感觉一个人能在困难的情况下活下来,是因为他有幸,身边出现了不少善良的人,机缘巧合下的一点儿吃食,让他活了下来。
人的一辈子,能遇到些善良的人,真是在幸运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