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镇是一个小镇,它偏远,落寞,冬天很长,雪很多,镇上的人们,懂得沉默和忍耐;熊镇是一个小镇,一座冰球馆,几个家庭,一个酒吧,一片森林,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群男孩和几个女孩,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它是安静的。它的爆发在一个夜晚,当一个女孩的衬衫被撕破,一枚纽扣掉在了地上。我们该如何活?如何爱?如何赢?如何保护那珍贵的事物?如何选择和做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个小镇,可这是一整个世界。这里有很多人,可最终你只读到了自己。
熊镇 读后感 第(1)篇收到了巴克曼新书《熊镇2》的推送消息,才想起《熊镇》的故事还没有看完。巴克曼可以说是近几年比较喜欢的一位作家了,从《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和《清单人生》,他总是用很平和的语言描述着以老人或孩童为主角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往往并不完美,他们会有着很多缺点也并不受大众喜欢,但到故事最后,总会让看书的我觉得这个人物的可爱。比起说像是故事主角的一场自我救赎,更像是对自己的一次重新认知一次找寻。
《熊镇》比起之前的几本,感觉在叙述上略显拖沓,这次的故事定格在了一个比较热门的主题上“被性侵的少女”,在故事中间关于玛雅的几处内心活动,很容易让我想到之前看《房思琪的失乐园》做的的一些标记:“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罪恶感又会把她赶回他身边……”;“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社会性”的,或应该这么说,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不是由施暴者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协助施暴者完成。” 在《熊镇》,也有类似的一些描述,在玛雅遭受性侵时是这样写的,“他们会问她关于大麻和酒精的事。他们不会问那股她永远无法摆脱、无边无际的恐惧感;不会问到这个摆着唱片播放器、挂着海报、她永远无法真正离开的房间;不会问到那颗衬衫纽扣,以及那股将会跟随她一辈子的恐慌。她在他的身躯下无声地哭泣着,在他的手掌下空洞地尖叫着。”,而在受到伤害后,玛雅的第一想法也是逃避:“她不能告诉父母这个事实,她狠不下心对他们做这种事,她知道:他们将会活不下去。她的想法不像某件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反而比较像是犯案者:她唯一的念头就是永远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她必须湮灭所有证据。”
值得庆幸的事,玛雅在一周后决定大声说出来直面已发生的一切,不可避免的是周围人群的不理解与轻描淡写的语言攻击,但依然有人会坚定现在正义一方成为这个女孩的后盾。十年后,当玛雅扣动那支没有弹匣的猎枪时,那是新的生命的开始。
这个世界的确没有那么美好,但也绝对不是一望无际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