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曾于2003年1月初版。全书以弥足珍贵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记述了张作霖统治时期、西安事变前后、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审判前后和张学良被软禁等各个时期的张学良将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对研究张学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所知道的张学良读后感 第(1)篇张学良身边人的回忆文章合集。
大概是三年前开始关注二张父子的,从那时到现在,只要是能看到关于二人的书和材料我都会不遗余力的收集并且在第一时间做阅读。
其实排除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是与非,时人无论是哪方面对于张学良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为人处世机敏老道,聪明渊博等等。不但有社交的才能,其对于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涉猎。可谓不可多得之人才。
不过也是因为太年幼就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其人在政治上磨炼不够,空有一腔热血。个人以为张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都体现出了其行事过于轻率与急躁的毛病。
东北易帜本可以利用蒋与日都欲努力争取其的情况,为东北谋取更大福利。正如杨宇霆曾问去南方与蒋谈判之人关于蒋的情况,所得结论为蒋与我等军阀手段亦同。若张亦有此认识,则东北在其后与日关系或可较为缓和。而中东路事件与苏联矛盾公开化后更是导致自己失去了乃父在东北地区苦心经营的政治平衡,只能一边倒的走向蒋介石,逐步失去政治上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九一八事变未放一枪而放弃故土,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或是他本人的性格脾气。都是难以理解的。土地意味着财富和人口,对于军阀来说是最紧要的,有此一失对于东北军实在是最大痛事。
西安事变结束后,居然选择送蒋回宁,身陷囹圄致使东北军四崩五裂。从此“松花江上”唱遍华夏各地,东北子弟欲返乡而不可得,不亦痛哉、惜哉。
人心之险如山川,尤其是政治上之人物。其人少幼从军,在乃父庇护下,始终未曾遇到重大挫折,故而对于人情世故虽说游刃有余,但于最险恶一关却始终看不破。不知其之后治明史是否与此有感有关。
担当二字,若是权为一己之私较于众人,可为公计。若为一众之私较于他众,则行之不可不慎。哀之复当鉴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所知道的张学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