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曾国藩传读后感 第(1)篇关于曾国藩的书看过不少,这本书属于其中的佼佼者,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通读之后能对曾国藩其人有个通彻的了解。
曾国藩本农家子,天资亦平平,非生而知之者,但意志坚定,能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科举路上脱颖而出,仕途上也走的极顺当,照常理应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休息休息”,但他没有沉迷于既有的成功,而是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发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并通过广交师友切磋琢磨、记日记并广泛发布等有效手段去昨日之非、砥砺前行。春风得意时没有和光同尘,同当时的主流官场同流合污,反而苦闷异常,不惜犯言直谏,得罪本对其有好感的皇帝和官场同侪,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摇旗呐喊。
在丁忧在籍时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自己心中的政统和道统毅然出山,勇于任事,白手起家组建湘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遭到多方掣肘,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一往无前。特别是在咸丰皇帝看到平叛胜利在即,过河拆桥,解除曾国藩的兵权让其回乡守志之时,有过苦闷和彷徨,但最终自己能静下心来反思此前所作所为,并向亲朋好友广泛征求意见,能做到“闻过则喜”。在再次出山时能从理想走向现实,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最终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了整个大清。在事业巅峰时期能急流勇退,安排好退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以国计民生为重,不顾个人名声受损,处理“天津教案”,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爷爷曾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儒家的道德信念很多人都看过、实践过,但很少有人能行之终生,曾国藩可以说是一本活生生的《论语》,希望自己也能追随他的脚步,不枉人世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