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紧张,应试教育扼杀才能…人们担心金融、教育、医疗、刑事司法等机构所提供的统统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兑付体制缺陷的办法就是制定更多的规则,或提供“更管用”的物质激励。而《遗失的智慧》却之处,不管是规则还是极力,都无法给予我们所需要的“实践智慧”——做正确之事。实践智慧教我们如何才能学会做好父母、好医生、好士兵、好公民或是好的政治家。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实践智慧就是让我们逐渐明白“在特定的情况下,针对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之事”。书中展示了智慧之人不断冲击着僵化的习惯和体制,在课堂、法庭、医院以及日常生活中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遗失的智慧》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发现和培养实践智慧的书。
遗失的智慧:除了抱怨制度,我们还能做什么? 读后感 第(1)篇【每天推荐一本书】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遗失的智慧》,本书告诉我们除了“萝卜”和“大棒”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别的选择。
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他的上一本著作《选择的悖论》也是全球畅销书。这本书告诉我们,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医生面对癌症病人是否应该说出实情?法官面对抢劫犯应该如何判决?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通常我们的做法是奖罚并重,也就是我们一开始讲到的:萝卜和大棒。这是传统的西方社会的做法,而本书作者提出了第三种解决方案,作者称之为:实践智慧,和中国文化中的“知行合一”不谋而合。我们不仅仅要懂得知识、智慧、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根据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符合现实环境的行为决策。实践智慧强调的是随机应变,而不是循规蹈矩,按章办事。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人情世故是很重要的,有的人认为人情就是不讲原则、不讲规范、不讲法制,但实际上就像我们所说的,法律和规则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很重要。既有法律,也有人情;既有制度,也有宽容,才是作者所提倡的实践智慧的精髓,这正是我们遗失的智慧。
读完本书,你将获得新认知:
1.\t什么是遗失的智慧?
2.\t为什么我们需要遗失的智慧?
3.\t如何在实践中获得智慧?
4.\t为什么制度和规则阻碍了实践智慧?
本书金句:
1.\t在亚里士多德眼中,知道如何变通规则以适应不同情况正是实践智慧的内涵。
2.\t实践智慧是意愿和技巧的综合。
3.\t实践智慧看起来难以捕捉,它存在于灰色世界,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
4.\t制度之上忽视人格特征的重要性,如勇气、耐心、决心、自制和友善,智慧至上则以它们为中心。
5.\t实践智慧与善于倾听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有了实践智慧才能很好地倾听,善于倾听反过来会使你在实践时更有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遗失的智慧:除了抱怨制度,我们还能做什么?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