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沦陷》为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近著,关注的是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作者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了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读后感 第(1)篇沦陷的肯定不是秩序: 一段中国人耻于接受的历史
这本书包含部分中国人耻于接受的历史,但面对历史,强势的政治宣传又是何等的独断专行。
有必要澄清一下: 这本秩序的沦陷: 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英文原名Collaboration: Japanese Agents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 我认为更确切的书名翻译应该是: 合作: 战时中国的日方经纪人与地方精英 虽然有点拗口,但相对较为贴切。请注意,英文collaboration,即合作,这个英文字表述是中性,本身并不存在褒贬。最初使用该词时,其意思含糊不清,也没有投敌卖国的含义。
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选择日本战领区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南方五城探讨案例,还原特定时期国人与战领者的合作关系史,也反映了此时一些人的心态; 究竟是通敌,还是曲线救国,或委屈求全,或投机取巧,或另有原因,有待读者进一步甄别。事实上,就当时情景而言,日本占领者迫切需要在战领区构建新秩序,迅速打造基层组织,依作者卜正民之见,“在占领当局的监督和施压下,继续行使权力,征服因此被合作所取代。”
抛开我们对这段抗战历史的回顾,民族大义,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此诚然振奋人心、可歌可泣,但这不是全部历史,历史往往充满着机缘巧合。
生活在那个时代占领区的人们必须面对某种抉择,结合当时背景,假如说多数人扮演某种身份因而背离历史的象征,虽符合人性却不能回归历史所应赋予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写历史往往存在诸多回避曲笔,而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首先必须面对真相的残酷,这无疑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随时间而飘乎不定。撰写近代史常常被称之为一个创造历史的过程; 这是因为当具体的历史事实与历史观发生道德抵触时,史料的真实性往往受制于价值取向而失真。
那么,假设加拿大籍卜正民教授的价值取向与当今中国政治舆论相左,本书中的史料真实性是否也同样会受到质疑,当然无需验证这种可能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毋庸置疑掌握在出版審核当局手中,本书能够出版我的疑虑似乎纯属庸人自扰,反而我的逻辑推断更显得是如此的荒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