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毛姆

书中的主人公“我”是伦敦怀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间认识了一位证券经纪人,对方在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离经叛道舍弃一切,先是奔赴巴黎,后又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绘画,并在死后声名大噪。“我”在他成名后开始追溯与艺术家曾经的来往与对方之后的人生经历。艺术家的故事以生极落魄、死备哀荣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

月亮与六便士在线阅读地址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第(1)篇

不是书评的书评

我读的书少,外国文学尤其少,很多名著只是听闻其名而不敢去读。原因自然是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实在有限,怕读了也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道。但《月亮与六便士》声名太著,而且据说可以当做通俗小说来读,所以也就断断续续把它读完了。

书名应该还是很好理解的。月亮大概是代表理想,而六便士大概代表的现实,所以这本书大概就是想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类的东西。但为什么是六便士而不是一便士呢?看了评论有很多种说法,但似乎这本中文翻译中的《导读》写得比较有道理。它是这么说的:

“《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来自1915年8月12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一篇持论较为公允的书评,该文作者称《人性的枷锁》的主角菲利普.卡雷‘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

《导读》应该是对的。毛姆用评论中的“月亮”和“六便士”写了这本书,书中除了普遍的人认为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外,还有其他追逐心中月亮的人,比如技艺高超但毅然辞职的外科医生亚伯拉罕,当然更多的是接替亚伯拉罕职位的卡迈克尔这类,以六便士为追求普通人。

我的理解也就到这种程度,觉得这本书说的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每个人对它们不同态度、取舍,甚至我觉得毛姆写得有些理想主义了,谁都知道月亮美好,但首先还是得吃饱。然而再次读《导读》,觉得译者还是水平更高一筹,他认为:

“熟悉《圣经》的读者应该能够猜得到,叙事者没有说出口的经文,显然便是《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那句‘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又或者是《约翰福音》里的‘不要将表象作为判断的根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月亮与六便士》是对当时那些差评师的回应,提醒他们不要急于言之凿凿的做出审判。”

我前后读了两次《导读》,最终还是同意译者的看法,纵贯本书的除了表面上的理想与现实,还有深层次的对一件事如何做评论的问题,但理解对与不对其实对普通读者并不重要,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人各取所需就行了,正如译者对本书最后一段情有独钟,而我更喜欢书中另一段文字,读来心里异常平静。

“我家在土阿莫土,那边夜晚从来不会如此万籁俱寂。各种动物会在沙滩上发出沙沙的声响,那些贝壳类的小玩意到处乱爬,永远不知道停下来,还有陆蟹吵闹的窸窣声。瀉湖时不时会传来鱼跳的声音,有时候棕色的鲨鱼会把各种其他鱼赶得没命逃窜,弄出很响的溅水声。除此之外,像时间那样永无止境的,是海浪扑打礁石的沉闷轰隆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