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至1920年冬季,时年四十五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他此次行程的产物便是这些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 1922年,当毛姆作为剧作家、短篇及长篇小说家甚至社交名流均取得巨大成功之际,他将这些全部放下,远赴东南亚进行了一次长途而且相当艰苦的旅行。《国王陛下的代表》中的内容便选自毛姆这两次旅行后写成的游记。“译文华彩”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全新书系。主题明确,分辑出版,每辑五种,配以符合主题风格的精美封面,由新生代优秀设计师周伟伟老师操刀设计。内容上,充分利用上海译文出版社强大、受到广泛认可的译本资源,撷取其中的名篇成册,第一辑的主题定为“漫游”,收录纪德、海明威、劳伦斯、永井荷风、毛姆五位文学名家的游记文字,分别为纪德《放弃旅行》,海明威《巴黎永远没有个完》、劳伦斯《漂泊的异乡人》,永井荷风《荷风细语》和毛姆《国王陛下的代表》。
国王陛下的代表 读后感 第(1)篇冲着毛姆看的这本书,刚开始还以为是小说。进入才知道是毛姆在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记录。透过一个外国人来看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和亚洲现状也是很有趣的。
在这篇游记里毛姆见了很多人和景。好多地方看到了毛姆对人的描写,都是观察比较仔细的。当然还有景,特别是东南亚那些地方的景色好像更让人印象深刻。但当时的亚洲地区和欧洲的发展相比肯定还是有差距的,环境总是显得那么脏乱差的,人们的服饰也是那么单调的。
毛姆是个笔尖锋利的作家,这离不开他的观察仔细与善于思考。其实在他对亚洲这些国家人的认识中,他作了很深的分辨和比较的,让我也突然间发现 原来我们是这样的,我们的不同是这样的。
文中让人印象比较深刻或者说思考比较深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毛姆去见汉学家时,让我想到了文字和现实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有些人往往可以发现文字的美,却发现不了现实生活的美。就像毛姆说的 可能艺术和美并未触及他的内心。殊不知文字也是来源于生活,也是写的现实中的物和事。如果现实中的我们都无法欣赏,又怎能欣赏到文字里蕴含的美呢?或着我们只是喜欢文字形式的美?但如果我们的审美只是存在于文字的形式的话,不免太过狭隘。
“艺术和美似乎并未深及他的内心,当我听他动情地谈论中国诗人时,我不禁问自己,那真正的精华是不是从他的指缝间溜走了呢?他所接触到的真实只是来自书本。荷花的悲剧性娇艳让他感动,那只是因为李白在诗中赞美了它的可爱;娴静的中国少女回眸一笑,令他心动不已,那也不过是有感于一首精美绝伦、字字珠玑的七绝而已。”
还有一处就是毛姆去见他的边防老同学那一章。一心想赚钱然后回英国的格罗斯利回到英国后大失所望,不得不逃离英国。在这期间他突然又发现了中国的好,逃离英国去中国上海。然而他又怕中国会成为他心中的下一个中国。也许不见面就没有失望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格罗斯利就这样在海防安顿下来了。当我们一直执着于远方的美好时,身边的美好都被忽略了。却不知其实身边的美好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