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余种“闲书”,折射出思想史家的视野和境界。作者在读书时一直注重用纸笔做文摘、札记和提要,并记录心得。本书是他在1994年到2011年间泛览“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敏锐地从其他学术领域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作者自谦要借此到专业之外透一口气,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他的读书生活。
且借纸遁:读书日记选(1994-2011)读后感 第(1)篇基本上是自己平时不会读的历史范畴下比较细目的书,很多涉及感兴趣的内容,也旁触到以前全无接触的日本史或东洋史,大开眼界。
中国往往是在文化上不能平等相处,试图光被四表,而政治上其实早已有平等相处的策略与经验(如宋代之于辽夏金元、明代之于不征之国如日本)……中国有一个“天下”(文化)和一个“国家”(政治),明清之际这个观念越来越明确,所以可以亡国而不可亡天下。
内与外不断变化:如东汉的五溪蛮(湖南湖北)、羌人、三国的山越(江浙)、乌桓(河北辽宁),原本是“边缘”,逐渐成为汉人,五胡十六国时代,更是胡汉大融合。
当鲜卑人渐渐融入中国之后,到唐代,突厥(内蒙古西部)崛起,唐太宗压倒突厥势力,被尊为“天可汗”,这时的中国君主,具有各族首领与中国皇帝双重身份,唐王朝也具有跨越国家联盟与汉族中国王朝的双重性质。后来的蒙元和大清,皇帝身兼诸族领袖与中国皇帝双重身份,控制区域兼有周边联邦与中央国家的双重性质,其实,就是重新恢复唐代的这种状况。在唐代,西边有安西、北庭都护府,在更远的地方有多个羁縻府州,遥遥地与回教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对峙,更远的则有大秦(罗马),东边则有契丹和渤海,以及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新罗、高句丽,再远的则有日本。西南则有吐蕃、南诏,更远的是印度。这是内外两圈,“国际”与“周边”,需要软硬不同程度的处理方法,而“国内”则不断涌入波斯、突厥、回纥、粟特(包括昭武九姓:康、史、安、曹、米、石、何、火寻、戊地)各种族群,也需要不同的接纳方式和文化融合。
这一段概括可引领进一步的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且借纸遁:读书日记选(1994-2011)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