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的狂,陆游的苦,李贽的狷,辜鸿铭的怪,佛系王维的艰难……我们读的是历史,解的其实是人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但我们可以回望历史,去探寻消逝已久的人性和奥秘。每个人都是时代的镜子。硬气文人、戏精政客、失意将军、求生商人、谜案新解。在本书中,我们会见到那些留名千古的人物,但读到的不再是猎奇,不再是抽离了人性的空洞规律,而是深伏于文字之下的,那呼之欲出的内在驱动力量。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不错,参考的文献比较靠谱,写得也比较通俗易懂。
气候这个东西也能左右朝代的更替,心疼崇祯,在位发生了14次旱灾,李自成为什么灭不了,如果没有天灾人祸,怎么可能灭不掉,快要灭掉的时候他就逃到河南这种旱情严重的地方,把抢来的食物一分,饥民一呼百应,都来起义,那些贵族,起义军打到面前,打到城下,还不捐钱,结果李自成到了城里,不都全掏出来了,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明朝亡国是内部不统一抗外敌。心疼明朝最后50年,妈呀,人们面对的都是百年一遇的旱情。五百年一遇旱情,生活那个时期,命也太苦了点,吃人肉见怪不怪,是什么世道啊。
长安,我一直以为唐朝灭亡是因为蕃镇,没想到和关中地区的资源开采的差不多也有很大的关系,汉朝唐朝如果不把首都定在长安,相当于前线,就不能开拓领域,不能抵御外辱。比如汉武帝和唐玄宗,但是到了唐高宗唐中宗唐德宗时期,就要去洛阳求食,因为关中大旱,经过汉朝唐朝之后,关中平原本来水土肥沃,结果森林资源全部砍尽,想要建造公室就必须去蒙古等其他地区砍伐树木,而且森林没有了,水资源自然也留不住。
并且,没了水,土地自然贫瘠。也种不了多少什么粮作物,后来扬州三万担米到了长安,唐德宗和儿子说,我们父子的命可以保住了,没有粮,禁军说造反就造反,可怕。所以长安作为首都的气数尽了。
长安作为首都存在了1100年,因为刚开始敌人主要在西南方,突厥吐蕃,所以首都转移,都是从西到东,比如洛阳开封,而后来敌人转移到了东南方,比如女真,蒙古,所以首都自然会选择北京,而且北京属于京杭大运河首端,江南的粮食直接运到北京也方便。
首都的选择,必须政治经济分开,因为有利于维持国家的稳定。
左宗棠,收复伊犁,功绩不可磨灭,当时他得不到支持,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国内其他地方都没平复好,武器要更新,哪有精力收复疆土。好文祥支持他,他努力收复了。
李鸿章,可怜,他卖国,他只能算是替罪羊,他也努力了呀,可国家到了这样难道只是武器落后吗,作战思想也落后啊。丁汝昌,他多有豪气啊,海战失败,保存气节,和他的狗直接赴死了,可是没有人去指出他的无能,纵容部下吸食鸦片,赌博,都快要海战了,两条舰船还在其他地方没弄回来。作战思想不行,每次想守阵地,结果敌人绕到侧翼就失败了。日本甲午战争能成功,就在于他们有一支全方面的军队。不只是武器,还有思想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