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没多久,就掀翻了传统政治的桌子,通过一系列组合拳,重建了帝国的制度,改变了中华的航向。朱棣从侄子手中篡取皇位,并将国都迁往边地北京,他的制度设计,更是奠定了整个明朝的个性和特色。朱明王朝,是彻头彻尾的朱姓王朝:皇帝们恣意任性;大臣们沦为家奴;文字狱和太监擅权层出不穷;锦衣卫和东西厂无孔不入。而在皇权的边缘,江南富庶,人物风流。繁华的城镇里经济活跃,并催生了多样而新颖的市井文化。从庙堂到江湖,大明精彩。
易中天中华史:朱明王朝读后感 第(1)篇简单评述下这本书,
如果你想对明朝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的话,这本书显然不合适,推荐阅读《哈佛中国史》。
这本书描写笔墨较多的是明朝的前三位皇帝,这本书让我惊讶的是朱元璋竟然隔代传位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这也可能是皇太子早故的原因;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把他的大部分儿子封王驻守国家各地,这两点也就为日后的大明王朝埋下了祸根。
书中有一段这样描述:朱元璋曾自鸣得意地给他的孙子朱允炆说,朕已经为你安排妥当,祖国边疆有各诸王把守,你就安心做个太平皇帝好了,朱允炆却问,外敌入侵有诸王,诸王发难又靠说,朱元璋竟无言以对。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还没有他的孙子看的长远和透彻,他可能也不清楚他作为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针,一旦他这个定海神针没了,王朝定会出现动荡。
建文帝一语成谶,朱元璋死后,皇太孙继位元年,燕王朱棣即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夺取皇位,称永乐皇帝。朱元璋应该不会想到,他所谓的太平皇帝竟会遭此浩劫。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朱元璋直接传位给皇太孙实在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在清朝以前都是嫡长子继承大统,皇太子死了有太孙。到了清朝雍正帝发明了秘密立储,实际上这是择优录取,但这样会给皇宫带来内耗和朝廷的不稳定;还有一点,朱元璋封了太多的王。就连两个月的皇子都被封王,驻守国家重镇。在这种分封制度下,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就是土皇帝,藩王额实力很大,这也为以后明朝的动荡埋下了隐患,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皆因于此。朱元璋在位时,他的儿子畏于父亲的威严,没有一个敢造反,但当朱元璋死后,北方的燕王就发动了靖难之役,这并不是一时之起,而是早有预谋。虽然封地内的军队是国家的,用来抵御北方的蒙古,朱棣的护卫只有几千人,但朱棣借护卫之名偷偷招募了众多私兵。后来朱棣做了永乐皇帝后,知道藩王对自己的威胁,规定藩王不许有护卫,必须由朝廷派遣。所以之后的汉王朱高煦造反,宁王朱宸濠造反,都没有对皇帝构成威胁。再后来的清朝吸取前朝的教训,被封为亲王的皇室,限制出行,更没有封地。
明朝历史确实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易中天中华史:朱明王朝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