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这个术语在日本一经出现,立即引爆讨论。这一现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团块次代这些年龄位于三十岁前半段的年轻人中,阶级意识有向下流动的趋势。2.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 “下流社会”,社会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当全球社会纷纷向下流动。3.作者反对阶级固化,希望通过“机会的全盘平等”来防止社会阶层向下流动。 本书中所说的“下流阶层”并不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下层弱势人群,而是基本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而“上流”指“中流阶层中的上层”。 中国也正遇到这样的社会趋向性挑战,读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取警示与经验。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读后感 第(1)篇我们是“下流”中的“下流”
读《下流社会》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被书中大量的数据和调查吓倒。只要弄清“下流”这个词的含义,书中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下流社会》中的“下流”并非我们国家道德层面的含义,也不是指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弱势群体。“下流阶层”是那些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欲望低下、能力低下者。
十几年前,当本书作者三浦展提出“你属于下流阶层吗”这个问题时,一度震惊日本各个阶层。而如今面对频频见诸报端的“中国进入低欲望社会”、“中国是第二个日本”等新闻标题,“下流”这一概念或许又有了值得探讨的意义。
接下来带着各种疑问,回到《下流社会》这本书,我们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里去寻找答案。
首先,在前言部分,三浦展通过一个“下流指数”小测试,让读者自我判断自己是否属于下流阶层。以此带入“下流阶层”的概念与特征,即所谓的“下流”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也都较之一般人更为低下,概而言之,即是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其次,在正文部分,三浦展对“上、中、下”三个阶层的样本调查,分别展现了不同阶层的价值观、消费观、婚姻观、教育观、饮食习惯、居住地域、个性表达与自我实现等。
最后,三浦展提出了防止阶级固化的建设性建议,如“穿靴式”入学考试、大学免学费、大学教育互联网化、上流阶层纳税制度改革等。
总的来说,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直观感受是焦虑,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很多人都能在昨晚前言的小测试后把自己归于“下流阶层”,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属于下流阶层吗?
在我看来,或许我们连下流都算不上,只是“下流”中的下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