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第(1)篇茨威格这本自传体的《昨日的世界》,写于作者五十几岁的时候,也处于其生命最后的时期——在几年后的1942年,这位人类历史上闪耀的群星中的一颗,将在巴西亲手终结自己的生命。
这本书,茨威格大致以自己成长的经历为时间线,记述了回忆里最美好的太平世界——维也纳,记述了青年时对文学及艺术的热烈追求和快乐、真挚的友谊,也记述了自己游历多国的经历和见闻、感触,更记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度及民情的波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希特勒所带给奥地利及整个欧洲的灾难,让我们得以了解茨威格人生的大致历程,其理想追求,及最终选择终结自己生命的缘由。
作为一个生长于和平年代的人,绝对无法想象一个同时经历了美好的太平世界和两次世界大战的人,会有怎么样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对真理、人性、世界、战争和祖国会有什么样的超越一个人所能抵达的最大限度的认识。茨威格是一个豁达的人,要不无论如何不会在本书的结尾说出“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这样的话来,只是这种豁达,会不会过于悲怆了?而这样真正活着的人,其代价会不会过于沉重了?
虽不能感同身受,但我想我们都能深切地认识到,正是茨威格这复杂的和平与战争的经历,导致其最终走上了终结自己生命的绝路。更深层次地说,茨威格所经历的天堂与地狱的现实生活,彻底击碎了他所追求的欧洲和平统一的理想,也令其对人性和精神的团结一致彻底失去了信念——当一个人毕生所追逐和坚持的理想信念彻底成为泡影以后,那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支撑他的精神了。我想,茨威格的离开,正是由于这些缘由吧。
归根结底,世界大同只是一个美好宏大的理想。人性恶的一面,总会不断地寻找缝隙,在任何人们所能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地方,蹦哒出来,带给世界惨烈的伤害。这令我再一次联想到上帝的惩罚,人类的存在,或许就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吧——让人在天堂与地狱的轮回里沉沦,在苦和暗的深渊里回忆美好的太平世界,让人对自身失望和痛苦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