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结构奇巧、故事里套故事的小说。小说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劳拉,小说一开始就在车祸中死去;另一个是她的姐姐艾丽丝,生活在死者的阴影中,回忆着快被湮没的往事。有关盲刺客的故事是劳拉生前写的,描述了在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一个富家小姐和一个在逃的穷小伙子的恋情。同时,这对恋人想象出了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故事里充满了爱、牺牲与背叛。而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艾丽丝嫁给了富商理查德,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桩美满的婚姻,殊不知,理查德将魔爪伸向了小姨子劳拉,于是,劳拉的车祸令人产生了怀疑……
盲刺客读后感 第(1)篇Mise en abyme是专门描述这种故事里面套着故事写作技巧的术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像镜子中的镜子一样,有着无穷的反身映射的功能,因此《盲刺客》被讨论最多的也就是它的的自反性,通过人物自己构造的经历来盘点既定事实,让人怀疑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能够看清现实并且展现真实。同时被讨论的是20世纪上半期的系统性压制,这个压制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性别和社会阶级方面。比如艾丽丝·格里芬说:“我仿佛是沙子,我仿佛是白雪——别人在上面写了又写,轻轻一抹就平了”。这个句子出现在理查德多次拧她大腿产生了消了又现的淤青的时候。艾丽丝意识到自己被当作一件物品交换,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家暴的理查德的私人所有物,是他征服的对象。
虽然这个“俄罗斯套娃”一样的故事到最后都汇总成了一条线,但是每一层都使用了不同的风格或者体裁,因此格外具有吸引力。最外层的故事是艾丽丝晚年深受心脏病的折磨,意识到死亡临近在提康德罗加港(虚构的地方)写下的回忆录,时间跨越了整个二十世纪,集中描写的是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在southern Ontario的生活。1916年,她出生在名门望族。1933年经济大萧条,纽扣厂遭到火灾,她被嫁给了父亲主要的竞争者-四十岁的理查德。第二层故事讲诉被陷害成纵火案凶手的工会组织者亚历克斯逃脱当局追铺的经历。作为一个通俗科幻小说的作者,亚历克斯用寓言式的故事来批判资本的剥削构成了小说的第三层。第四层是时不时出现的剪报,形式包括讣告、新闻、娱乐头条等。第五层是艾丽丝妹妹劳拉死后在1947年出版的哥特式浪漫小说《盲刺客》。其实在艾丽丝揭露之前,作为读者,我们或多或少已经猜到《盲刺客》是她写的,不过冠以妹妹的名字而已,记录了自己和亚历克斯的风流韵事。
小说的开篇就很精彩,“大战结束后的第十天,我妹妹劳拉开车坠下了桥”。读者立马被赋予了侦探的身份,是自杀还是他杀?有一种要从零碎的叙述中找出事故的原因以及谁应该为这个悲剧负责的使命感。与此同时,阿特伍德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受限视角,因此注定了在这个推理竞赛上我们只能跟艾丽丝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故事的高潮来临前,没人可以先找到有罪方。故事的结尾也很精彩,揭露一切是基本的,但是艾丽丝必须活着才能揭露呀,其他人死的死,搬走的搬走,消失的消失,仿佛在跟时间赛跑。但是作为读者,我们知道她肯定会写完,因为知情者只剩下她了呀。于是一种小说的双重性就出现了,艾丽丝故事的结尾也就是阿特伍德故事的结尾。(p.s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