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裔美国作家对“反思越战”的反思之作,匹敌《现代启示录》,亦剑指科波拉的深刻之作。《同情者》集历史、政治、间谍、惊悚等元素,讲述了一个潜伏于南越的北越间谍的故事。故事背景设于1975年,越共占领西贡,美军大撤退,真实身份是越共的主人公也随其南越“长官”逃难至美国,在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向北越汇报敌情。在此期间,他作为难民和间谍,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小说着重刻画了他的“同情者”的特质和身份,对越南的同胞、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由此发出困惑,在对自我和身份的探索中艰难行进,这也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作者以独特的眼光,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自白,追踪蛛丝马迹,临近尾声才恍然大悟。
同情者读后感 第(1)篇《說文解字》中說:「諜,軍中反間也」,具體解釋為「詐為敵國之人,入其軍中,伺候間隙,以反報其主」,可見「諜」的幾個重要元素是偽裝(詐)、潛伏(伺)、通風報信(報)。
剛剛看完越南裔美國人阮清越所寫的《同情者》,小說是作者結合真實歷史和個人經歷的長篇小說處女作,2006年出版之後,一舉橫掃眾多國際大獎,包括第100屆普利策小說獎。
《同情者》講述的是一個潛伏在南越的北越間諜的故事。與內地風靡一時的「諜戰」小說不同,這本書沒有聚焦在驚悚刺激的情報工作上,而將重點放在了越南內戰結束之後。主角作為南越高層將領的副官長期潛伏,在南越潰敗,勝利曙光即將到來之際,他收到指示,要其跟隨長官逃難至美國,繼續間諜工作。於是,對於北越來說,越南內戰勝利結束了,而對於他個人來說,戰爭還在繼續。
主角的身份非常特殊,從各個角度來看,都具有雙重性。從身份角度,他自己是一個私生子,母親是越南人,而父親是法國傳教士。從職業角度,他是一個間諜。而逃亡到異國他鄉之後,他在美國這個白人社會中,又被加上了一層更加上了一層「被歧視的外來者」身份,自幼飽受歧視和侮辱。從他的視角出發,看此前頤指氣使的達官貴人,如今都成為了寄人籬下的難民,看此前那些山珍海味揮金如土的人,如今都要低聲下氣拼命養家……
透過書中的情節,你能感受到主人公的迷惘,對身份的、對友情的、對民族的、對戰爭的、對信仰的,不再是歷史的宏大敘事,而是個人的獨特視角。或許,給人類帶來的心靈迷惘,才是戰爭的最大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