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 第(1)篇“当前集体化的浪潮推动个人为超越家庭的集体作出牺牲,无论个人主义在共产党统治下前景如何,它已经使得个人放弃对家庭的忠诚”(阎云翔)
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经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人类学家身份又回到那里做了十多年考察,他以当地人视角,描绘出了普通村民丰富多变的精神世界,这应该是和费孝通的《乡村》研究最大区别,它的精神世界深入性很多,除了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话题之外,还介绍乡村之间的风流韵事,计划生育,婚姻观念以及性隐私话题。
而作者在考察中将讨论两个主题,第一是特别强调在家庭变迁中个人的位置,并且系统分析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的主体性,第二是着重讨论国家在私人生活转型和个人主义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教授结论非常明确,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国家在家庭变迁中起了最关键的作用,这一过程推动了私人生活的转型,比如大跃进,计划生育,还有新婚姻法等政策,由此出现了近年并且来自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的急剧发展,这种家庭文化之下的新个人在最大限度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却忽视他们对社会或者他人的道德责任。
与西方农村相比,西方是传统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农民加入全国性的劳动市场,于是,有关家庭生活的各种法规往往都是工业化与都市化的产物,相比之下,至少在作者调查的北方农村里,家庭生活里的许多方面变化还是由国家的社会改造计划和政策来推动的,使得这些村庄成为国家经济中稳定的农业生产单位。中国的“国家权力与政策推动了社会转型,而不是社会转型推动了国家政策”。
这本书资料非常详细,如果想要了解当代中国乡村私人感情和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那么此书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