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想象并非铁板一块,它随着运动、思潮在变化,它在欧风美雨的家族天下之间摇摆挣扎,国家机器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获求统治的正当性,而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对于“中国”的理解,也左右着我们普通人对国家、对个人的认同。 《家国天下》的意图,就是在思想史中,探寻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和转变。作者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冲击入手,讨论了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五四的“世界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最终,作者设计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用来解决国家认同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读后感 第(1)篇成系统的思想史著作远比碎片化的思想论文集耐读。
给四颗星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不够好。
原因有二:
其一、我的知识储备和对中西方哲学的了解程度太低,我无法对作者的观点和思路做出批驳。
这本书从古中国引述到现代中国,哲学上的阐述和思考路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都很强。但也正因其太过于完美,让我会担心这是否只是一个维度,是否还可以有另一套完全不同但是同样可以做到合理的解释。
其二、我个人在抗拒这本书的吸引力
辅修过政治学的我其实阅读起来并不吃力,相反,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娓娓道来的思想对我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吸力。下午坐在湖边看书时,一翻开我就手难释卷。
从“天下”与“华夷之辩”到我们本应学习西方的“富强”与“文明”如今只剩下前者。每个观念的提出都让我把心一沉。
若是几年前的我或许会尝试把这本书一字一句读下来,但我在进入社会并且接触了更多的书籍和知识后,我开始担心总把问题架设在过高过大的位置会很容易把问题变得乐观。
现下的我更愿意从个人的角度,比较功利的先去看问题。(这点是我学生时代欠缺的,也是作者在书中提到过的)
我变得比以前更能聊,会和各行各业的人聊,聊各种各样的话题,把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去收集大家的焦虑(但我接触的大多数是普通人,少有知识精英,包括我曾经的许多好友,也慢慢没有了思想上的锐气)。
我想是我不够优秀了,所以不愿意去把这么宏观的问题想明白。也正因此,我选择把作者的论证过程和几个大的思维要点理解下来,作为日后思考的维度去丰富自己的认识。
顺便写了写自己的思维小史,小文付给后来者。
当然,这个后来者也包括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