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年度好书,重走玄奘路,从中国到印度,美国记者记录穿越中亚的千年之旅。公元六二九年,玄奘为寻求佛教真谛,沿着世界上千年来重要的贸易、征服及思想之路,越过冰山、穿过灼热沙漠的旅程是一次“究竟之旅”。一千三百多年后,美国汉学家理查德·伯恩斯坦,尽一切可能追循玄奘足迹西行。从西安出发,穿过丝路绿洲,攀越险峻山隘,途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抵达印度,而后折返中国。玄奘西行,为解决“执卷踌躇、捧经侘傺”的根本疑惑;伯恩斯坦也试图解决自己的困惑,犹太人的身份,中年人的危机,沉默中的孤寂……与玄奘、与历史对话,他重新认识、发现了自己。
究竟之旅读后感 第(1)篇走的越远越想家
这一本书读完,安安静静的放下,不评星,不写一句,挌了一个礼拜,等。等心平静。
是书写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吗?不是。是书的炫丽多彩吗?不是。这是我看过的最不知道究竟的一本书了,这是我最无法欣赏到旅途愉快或者令人神往的书了,这是让人在最烦乱中渴望宁静,让人在无聊中渴望激情,却偏偏又找不的一本书。
我为书的内容打零分,因为这是一次作者自己都搞不清楚为什么出发的旅行。别告诉我读书不认真,别说作者开篇明义有交待,所有写到后面的,跟交待的驴唇不对马嘴。我也没有透过这本书看到对宗教的新认识,也没有看到沿途有关景色或文化的寻求,也没有记得其中任何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就好像我来了我来过我走了这样的网红地打卡。
但是我给了三颗星。这三颗星第一颗是给这一条路线的选择。这个时代,去走一条玄奘求佛之路,我觉得是一种敢于承认自己日常生活无聊的,坦诚的态度。对不对且不管,这是一种对自己五十多岁了还不放弃梦想的责任感,那怕纯属一种扯蛋方式。
第二颗给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坦诚。一路走来,啰哩啰嗦的记下来,以我的理解似乎没有太多理由发表出来,毕竟,这一条虽然很神秘很勾魂,但凡是对这条有兴趣的人,都是自视有追求极致心态的人,这书写的既不美到极致,也不丑到极致,基本等同于路边的一堆垃圾,本不该出现,又真实的存在了,这是一种自我陶醉的过程吗?或许并不陶醉,完全是只有一个大方向,并且随心所欲的走着变着的路线。这份不造假的坦诚还是值一颗星。
第三颗是给有远大理想的人可以随时打退堂鼓的诚恳的。这样一都有一点莫名其妙的兴奋,偶尔还有一点胡思乱想的胆小害怕,一会儿嫌远一会儿嫌贵一会儿嫌寂寞的旅行,我一路读来,最大的感受是:该回家了,是再平凡再枯燥再庸俗的生活,当你试图逃避的时侯,你会觉得一切的不可测的陌生比什么都可怕,越走的远,越觉得什么都抓不住。没有目标的游,还不如安安静静的平庸度曰。
这决不是歌颂平庸的文章,之所以最后又迫切的返回原点,并甘心更社会一点,是走出去后的不适应。
这真的是一次出了门就想家的旅行,为什么?或许是离开了才知道现有的习惯,或许是在外了才知道一个家的温暖,或许是流浪汉的一派胡言。
究竟之旅,所旅究竟何为?只有走在路上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