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后感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作者:明一居士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在线阅读地址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后感 第(1)篇

他的一生,注定是一个光耀千古的传奇: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只千古而无对”;

中国伟大思想家鲁迅称他为“民族的脊梁”,印度国父尼赫鲁将他列为世界历史上四大伟人之一;

他本来是一个人,中国和印度却都将他当神崇拜,甚至在印度,人们把他的顶骨舍利与释迦牟尼的佛舍利放在了一起;

他是一位史诗般的英雄,但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孤身万里,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西行壮举;他用他那绚丽的生命光华告诉世界,情爱的魅力固然能使人如醉如痴,而信仰的意志同样能令人荡气回肠。

他走过了历史,走进了现代,还将继续走向未来——他在历史上一步步走成了冒险家的象征、佛法的传播者。

他,就是唐僧——玄奘。

玄奘(公元600~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他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不顾官府的禁令和通缉,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人西行十万八千里,历时十九年,到印度取得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足迹遍布五印度,影响远至日本、朝鲜半岛,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成为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西行求法,历尽千难万险。他在沙漠中迷路,四天五夜滴水未进;他被劫数次,其中一次险些被强盗当做供品祭了天神;天山绝峰,雪崩突来,险象环生,防不胜防……他一次次克服了艰难险阻,也一次次战胜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国王的奉承、宰相的尊位、至高的荣誉、美女的诱惑——他把这一切看成是修行的一部分,甚至不得不用绝食的方式以求继续西行。

玄奘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虔诚、勤奋、智慧的玄奘最终在印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声誉,成为全印度学识最为渊博的佛学大师。远在公元9世纪,一位到印度求法的日本僧人就已经发现,在印度许多寺院的壁画上,玄奘已经被描绘成了一个半佛半仙的人物。他脚穿草鞋,腾驾在彩云之上。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五日,长安城朱雀大街人山人海,人们争相迎接从印度云游归来的唐僧玄奘。

回长安后,玄奘拒绝了宰辅高位的诱惑,潜心译经十九载,手不辍笔直至圆寂,留下一千多卷佛经译本。这些佛经广泛传布到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促进佛教在东方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