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我离开了熟悉的家,独自一人到美国读高中。在孤独的异乡,寄宿家庭待我如亲人。从那时起,住民宿的种子就在我心中埋下了。 大学毕业后,我在华尔街和硅谷闯荡。紧张的工作让我感到焦虑和迷茫,我想找回生活中的新鲜感。 于是,我决定拖着一个行李箱,白天工作,下班后住进有趣的家,体验不同的人生。 我发现家不一定是四四方方的公寓,也可以是树屋、房车、圆顶帐篷。606天,99位房东, 他们是82岁的“ 文艺复兴” 女画家、酷爱探戈舞的民航飞行员、打造“ 房车公园” 的好莱坞制片人…… 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向往的生活方式,并给予我动力,为之努力。
不租房的606天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最爱的是关于早餐的那部分。第一次住民宿应该是2010年在伊斯坦布尔,那时还不是通过airbnb, 第一次民宿体验真是觉得新鲜有趣,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还结识有许多当地的朋友。
还记得airbnb刚出来时,真的觉得价格很便宜,又可以认识当地人,真是不错呢。曾经试过在巴黎申请airbnb被拒,当年很少即时确认的民宿,很多房东看到是亚洲人都借口不接待。
后来在开罗住过、罗马的hostel太恐怖立即寻找airbnb后被airbnb房东开摩托车把我接走,巴塞罗那那一次一个人在公寓里犯眩晕症,打电话给房东他带送我去医院。第二次,和另一个房东成为好友,记得她曾经对亚洲人的偏见,所以刚入住时其实并不爱搭理我,住了几天后印象大为改观至今仍然是好友。
住过洛杉矶的民宿,事前不知道,入住后才知道离大名鼎鼎的塞西酒店不到100米被吓得半死。
住过日本的airbnb根本见不到房东,自取钥匙,然后把钥匙放回密码箱,和房东完全无接触。这完全是一门生意在做。
住过墨西哥城,房东要在家里教瑜伽,我们只能小心翼翼。
在雅典,吃完饭回民宿的时候碰到游行和警察戒严无法回去,身上没带护照..
在法国在苏黎世...........
关于airbnb, 有过太多的回忆。
最近两年不再爱住airbnb, 更喜欢住酒店或者hostel, 可能是觉得和房东打交道太损耗精神,总要去找到如何到达,如何开门,如何碰头,使用洗手间也是小心翼翼努力保持原样,毕竟是分享别人家里的空间虽然付费但总还是有所顾忌。住酒店更能放开自我,于是现在更愿意住酒店,如果酒店太贵那就hostel.
感觉现在的民宿也多少变了味,从前的房东多是想和房客分享片刻的,现在多数成了一门生意。连我那个在巴塞罗那的房东朋友都说,做了职业airbnb几年后她感觉有些疲惫不太愿意和陌生人交流,更多的是一门生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不租房的606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