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艺术论》成书于罗丹晚年,是保罗·葛赛尔所记罗丹关于雕塑艺术和历代大师的评述议论,集中反映罗丹艺术观和美学思想,既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 第(1)篇呀,终于上架了,去年读了一遍,对审美的认识很深,罗丹的某些思想靠近东方,但总体还是西方思维。我个人一直把这本书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当成东西方美学的分叉点。美学属于气韵性的知识,形而上的,但没有基本的艺术功底,光看气韵还是不行的。如同熟读唐诗宋词三百首再看《人间词话》才会透彻。罗丹论美与丑这篇,之前我比较认同,比如宋词,宋瓷,唐诗特别是经典的,都是情与景与物刹那的火花子迸溅,这个时候用最浓烈,精准的形式表达感情不用咬文嚼字亦可震慑人心,这就是“真”的力量,真感情,真快乐,真悲伤,真低谷,同样艺术里的“美”不仅仅包括造型的优美,色彩的优美(如莫奈的色彩),构图的优美,同样感情也是优美的,而真情犹如素地而后缋,犹如气韵自带仙气。
假的没有真感情的也可能美,但却是短暂的,如明清瓷器看多了就腻歪了,不耐看,而唯有凝练了饱满感情的艺术才能历久弥新,穿越时代让一代代人重新找回那震荡艺术创者的时刻,同样震荡我们。所以,经典的作品需要欣赏者个人的心境恰巧在那个时刻,需要那个安慰才能发生共鸣。比如,当一个人处于逆境的时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你能从骨子里得到来自梅花的力量,那么这首诗歌,这个时刻,它独属于你,这就是艺术共鸣吧,艺术共鸣是为了给心灵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寄托。这个时候无论你的苦海多深,这首词于你是美的,是真的。我想大概罗丹论“美丑”是这个意思吧。大概吧……
艺术必须也是一定来自你对生活的感悟,今天走在华师大的路上,正巧赶上道路绿化施工,以前没仔细思考过景观方案怎么样被工人施工,看着他们一层层的铺碎石子,浇灌水泥,或许最开始你根本想不到施工前的景观的丑陋状态,与基层工人的辛苦,而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永远是完美的园林,公园,道路。但这些美是来自设计师的规划,工人的施工,很基层的东西才点点的托起最后的美,多像莲花啊,我们只看到出水的美,而不见水底的淤泥与养料。但偶尔知道创作的背景与设计理念,还有那些对没做出贡献的人与物,可以丰富对美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水底的东西是托盘,托起一颗美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