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0日,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事件发生后,村上春树亲自花了一年时间,面见亲历事件人士,进行录音采访,加以必要的文字加工,集结整理成这部《地下》。这是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也是村上春树首部非虚构类作品,意义重大。《地下》是村上春树转型之作,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对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封闭性社会”的深刻反思。《1Q84》是《地下》的遗址。始自《地下》并不断发展的物语理念在《1Q84》中努力付诸实践,但并未充分实现。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下》比《1Q84》更成功。
地下读后感 第(1)篇难得想写一次书评,可能是因为本书分量着实够重,读后思绪又实在混乱,所以只能借助书评的形式来完成自我梳理。
兴起而文,不知所终,全当胡言乱语。
作为少有的村上亲自作序的作品,《地下》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村上而言,这是他阔别故土多年后的一次探索回归之旅。
“我们”究竟为何物,又要去往何处?
为此,他不惜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探寻亲历者,逐一面谈。
此间困苦自不多言,也正因如此,村上在成书过程中的冷静和克制才显得尤为可贵。
抛去预设立场,抛去既有偏见。当宏观的新闻事件被还原成一个个微观的亲历者视角后,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究竟能看到些什么?
诚然,从故事角度来说,《地下》的阅读体验并不算优秀。
视角多且繁杂,记录又实在太过繁缛。除去瘫痪少女与遇难者家属两节,多数亲历者的故事略有雷同,又不如预设那般沉重,一眼过去难免会让人觉得,“啊,不过也就这样而已。”
那些奇形怪状的噩梦,无从宣泄的愤怒,甚至于愤怒都不得的迷惑。非当事者注定无法体会。
或许,这也是村上选择以记录而非评论的方式来参与记载的原因。
于亲历者而言,这是他们人生历程的一段真实映射。而旁观者们,又有何资格去参与评说?
但更深层的意义却又远不止如此。
麻园为奥姆真理教的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封闭世界。“只要继续相信,就会一直很幸福。”
但反观“地上”世界,这样的逻辑又何尝不是随处可见。
当抛去世俗所树立的“善恶”二元对立后,那些献出自我皈依麻原的信徒们…那些拒绝担责就此了之的执政者们…那些作壁上观冷眼以待的旁观者们…是否又真的像“地上”“地下”般泾渭分明?
“你没有把人格的一部分完全托付给某种制度吗?”
“你所做的梦果真是你的梦吗?”
恶之具象千差万别,本源却又不无雷同。
诚如“恐怖谷”效应所示,令人惊恐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不是“我们”,但却又和“我们”如此相像。
真正让人感到恐惧的,也不是深渊,而是凝视深渊后,满目皆是自己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