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原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本书进行了内容精选,将纲领性的文字提取出来。
文心雕龙 读后感 第(1)篇这部成书于一千五百年前的“艺苑之秘宝”,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经典。其体系之完整、识见之精深,影响之久远,罕有其匹。
鲁迅曾站在世界诗学的高度上将它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文心雕龙》共50篇文章系统论述。前25篇为“上篇”,后面为“下篇”。其中上篇的头5篇又被称为“文之枢纽”。刘勰对于作家修养方面的观点让人深思,我归纳了最有感触的六个方面:1.强调思想修养。作家不仅要注意砥砺品行操行,还应做到文武双修,通晓军政事务。2.讲究治心养气。刘勰十分重视作家如何通过对自身生理、心理的调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从而顺利地进行构思行文。3.提倡不断学习。刘勰不认为创作单凭作家自己的聪明灵气就能取得成功,而应当在创作之前通过学习来增长学识和能力。4.重视社会实践,因为生活实践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5.提高审美能力。作家必须具备很强的审美想象和思维能力,这需要通过认真学习,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提高。6.加强对文学原理、创作规律和方法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刘勰生活的那个年代,秦汉以来的专治独裁统治正在被削弱,儒家学说独尊的局面也受到了玄学、佛学的严重挑战。这种种因素都为思想的解放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文学创作的繁盛与文学批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算起来,这部巨著问世已一千五百年。可是文章现在看来依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随便摘一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刻理解。很喜欢上篇《原道第一》中的那句“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的确,心有所感,质朴真诚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人生亦然,去浮华,去矫饰,返璞归真,自然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