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十年成长的个人告白,中国社会变迁的备忘。央视知性美女主持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柴静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看见 读后感 第(1)篇从7月到11月,整整五个月,断断续续,搁浅又搁浅,完成了此书的阅读。如果简单概括的话,我想用两个字表达——深刻。
记者是一个我不熟悉的职业,但新闻每天都在身边上演。无论是头版头条的社会热点,还是少为人知的细小琐事,上到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观众,大多时候都是对着新闻推送一扫而过,碰上感兴趣的会进去看看事情原委,但,也仅限于此,最肤浅的层次,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发生而已。柴静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新闻产生的过程,我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画面,听到的采访,是怎样经过筛选,编辑才呈现出来的。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出于很多的考量、删减、渲染,是社会需要让我们看到的,而不是最真实的毫无保留的真相。所以,我学会了,以后看待新闻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给好人马上送上小红花,给坏人马上扣上一顶十恶不赦的大帽子。因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始终归属于一个人字,人,都是有人性的,不应该有太多的标签。毕竟,再坏的人,也不是生来就罪恶滔天十恶不赦,再好的人,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便被世人知道的动机和目的。所以,在不了解真实的情况之前,不要对任何人任何事妄加评论,妄下定论。不妨试着去挖掘得深一点,再深一点,直至最接近真实的时候,再客观得去看待整个事情。当然,这很难。我们太容易被舆论的导向推着向前走,太容易被社会化的情绪所感染,以致失去自我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评论这本书,我不太想说太多关于对柴静的认识,因为大家已经说的太多。只是看过她的文字,对她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之后,我就不奇怪她拍出的《穹顶之下》,并由此在社会激起的千层浪了。我还没有看过这个视频,后来想看的时候已经看不了。但我想说的是,《看见》这本书,教会我去看见,去发现新闻,发现舆论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更加客观、公正、深刻地看待社会发生的一切,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有对错之分,有时候,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