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狮城舌战 读后感 第(1)篇昨晚看了一篇文章,对我世界观的影响很大。
文章说“蒋昌建狮城舌战中的大放光彩,不是才华的成功,而是应试教育的成功、智囊团方针制定的成功。那位王教授早就看清了这一点,于是告诉他要夹着尾巴做人。
此后的蒋昌建,想踏进这位比他年长10岁的王教授留下的脚印里。他也留在国际政治系当教授,成为复旦又一位男神学者。但他心里清楚,他和恩师的路看似重合,本质又那么不同。
人到中年的蒋昌建得了焦虑症,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对他说:“这次我不给你开药,只给你讲焦虑症的成因。昌建,你别爱惜你的羽毛好不好,你以为世界上很多人在乎你吗?能不能不要用过多的努力去掩饰自己的瑕疵?”
他痊愈了。”
这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古典主义的价值观一直以为努力就会有收获,非常努力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说到这肯定会有人误解,以为我非常努力却平平无奇,我平平无奇或许是事实,但一直却是相反,毫不努力但是却总是崇拜一种努力的状态,觉得努力会出现比现在更好的结果。
看过非常多的故事,想着读书时代勤奋,甚至路灯下看书,然后艰苦的环境考进名校,无论是商界还是政界都历尽艰险,最后大功告成。这是一条修齐治平的路子。个体的选择中未必是这么回事,因为这种战略上的大而化之,战术上必定会陷入模糊混乱。
学习中,悟性高或者找到方法,或许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一路下去理解越来越透彻,形成良性循环,雪球越滚越大,分数越来越高。否则,无论熬夜到几点,都是效率甚微,还影响信心,看到就怕,恶性循环,分数也就止步不前。
股市里,抓住几波上涨波段,吃到大肉,盈利也就上去了,其实大部分时间都不必操作。每天勤勤恳恳,利润增增减减,到头来也留不下多少。
几年前我一直想,中学时代看书太少了,真是遗憾,如果当时,那么怎么样,这样的感慨时常发生。然而一方面是后来有了空闲也未必读了多少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必读多少,抓住重点,就能“一条线一大片”。比如商务印书馆那几千本汉译名著,只用看少量的几本就行。
排列了这么多,我想说什么呢?当然做事的效率是第一层次,认清自己不要勉强是第二层次,还有一层是人生的时刻表在一直前行,不要追求理想化的境地,过去的放到一边,尽力做好当下。这应该就是邓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