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医生建议吸烟,现在又说吸烟致命;我们一度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认定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深信雷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恐龙,但这些事实已经通通被推翻。可见,事实并非一成不变。但是,知识的变化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有迹可循的。书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例子: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统计分析里能学到什么?丈量一座山的高度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许多家长仍然告诉孩子要多吃菠菜?本书是通往科学新世界的精彩旅途,让我们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反想过去,应对当下,预知未来。
失实读后感 第(1)篇在昏昏欲睡的读书过程中看到这本让人昏昏欲睡的书,却在看到书中某些部分的时候猛然惊醒。
就像一个教书多载职业倦怠早已爬上发际线的中年教师,猛然在他的学生当中看到某个人,竟然长得跟他最初的暗恋对象一模一样。
看这书的前面在想一个问题:跟父母有代沟的一代成为父母以后,会跟自己的孩子产生代沟吗?
在某本书上看到过一个答案,说的是从历史来看,每一代都对他们的下一代感到失望。看到以后我在心里笑了一整天,终于放心了。
后来又在某本书上看到一个关于恒星的理论,说的是现在能观测到的恒星状态,其实包含了恒星的整个生命历程。把恒星换成生物,就是发育上的复演。把恒星换成人,惊讶就来了:你所见到的人里,其实包含了你生命的可能性。换成书,读书是所有扩展可能性的方法里,最便宜的一种。
跟前面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这正是本书惊艳我的地方。
这书有个关键词,基线。每个人都是一根线,处在不同的高度,基本只能渐变,很难跃迁。基线哪里来?经历中来。除非有同样的经历,否则很难感同身受。两代之间有相同的经历?不可能的。沟通理解?嗯,我(你)在(TM)假(烦)装(不)听(烦)。
更加放心了。
与其改变现实,不如接受现实。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人,同样可能是来自不同时代的物种。
于是今晚又看到一段让我眼里亮星星的话。
我做我的事情,你做你的事情。我并不在你所期望的世界中,而你也不生活在我的世界中。你是你,我是我,如果机缘巧合之下,我们找到了彼此,那是件美好的事情。如果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后是一句响彻宇宙的话:
你只能容忍你自己发现的真理。
离题万里,来点个题。
知识在不断变化,尤其是中心知识。但是我们的基线不变,就很难理解新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已经很难了,要改变别人则是难上加难。哪怕是新的科学理论,也要等到老一代挂掉才会得到承认。所以要么孤独终老,要么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还是偏题了。大概是光棍节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