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厚顏無恥的耍賴不走 那些竊取妳切身之物的病態行徑 那些百般把玩也不厭倦的戀物之癖 那些收藏與展示的必須 說的都是── 我怎麼能夠不愛妳!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文學大師帕慕克 最深入愛情之痛的小說創作 獻給所有曾被愛情撕扯得體無完膚的凡夫俗子 「有時我會一動不動地站在一個角落,傾聽內心痛苦的漣漪,努力要讓自己那喊著芙頌、芙頌、芙頌的心臟平靜下來……」 其實,凱末爾曾經擁有芙頌,並且是最純真而完整的芙頌。然而,如同凱末爾的自白:任何人在當下都不會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或許正因如此,本想「永遠把她捧在手心裡」的凱末爾,竟讓芙頌從他手中溜走,甚至是從他手中摔落。 從此以後,為了不斷回到那「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凱末爾在遠遠思念芙頌的痛苦以及放下自尊去靠近芙頌的難堪間撕扯,並陷入了不斷竊取芙頌身邊物品的惡癖。從做愛時掉落的耳墜,到電視機上一個又一個的小狗擺飾,從她的鏡子、她的梳子、她的髮夾,到歷經八年蒐集來的4,213個菸頭。在凱末爾眼中,每一個物品都象徵了與芙頌共處的某一個當下,每一個物品都自有芙頌賦予的靈魂與意義。 日積月累之下,芙頌的物品組成了一座凱末爾的博物館。凱末爾的博物館是她的純真,是他的病態,是一座收藏愛之徒勞的博物館。博物館裡每一個切切訴說著愛情身世的日常小物件,都銘記著那段伊斯坦堡的傾城之戀。
纯真博物馆 读后感 第(1)篇神秘的土耳其,古老又年轻,棉花堡,咖啡占卜,热气球,蓝色清真寺……当我翻完最后一页,它又被印上了新的标记:raki酒,红扁豆汤,公交车上的香水,以及红色的纯真博物馆。
《纯真博物馆》是由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撰写的一部小说。
“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
男主人公凯末尔与女主人公芙颂相恋一个半月差两天,共做爱44次。从芙颂消失那天算起,339天后,凯末尔终于再次见到了她。这之后的整整七年十个月,其间一共是2864天,409个星期,他去了她家1593次。在他去她家吃晚饭的那些年里,他积攒了她的4213个烟头。凯末尔爱芙颂,也爱她爱过的,甚至是触碰过的一切。他悉数收集起那些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等等物品,并将它们塞满了一座博物馆来纪念自己,纪念芙颂,纪念纯真,纪念爱情。
爱是付出不是得到,爱是陪伴不是占有,爱是内心自发的感觉,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如果凯末尔的行为很偏执,很疯狂,也还是基于爱的,而并不只是自私。相比之下,芙颂的爱却始终没有被我感受到。她从开始的性爱欲望,到随便嫁了人,到她和丈夫想利用凯末尔成为影星。
小说不仅仅是对他们爱情的一种探讨,也是作者对土耳其三十几年的回忆。政局,城市街道,上下层人民的生活,女性的境遇,电影圈等等,这些都在改变,而凯末尔对芙颂的爱却始终未变。
其实,这个世界上,谁能说得清爱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爱和爱的方式都不同,凯末尔对芙颂的爱让我感动。爱情像很多事情一样,坚持未必能成功,坚持也未必有意义,但就是那一点点的希望和心动的感觉足够让我们回味一生,美好的爱情或许是人生的一种奖励。
哎,芙颂的死没有让我感到悲哀,反而让我觉得那是一种对她的惩罚,凯末尔的爱情长路最终也走到了尽头,真心替他难过,他满腔的爱最终化为这座爱的博物馆……
“让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