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园》是一部担当之书。高尔泰用一本书书写一生,苍莽浑厚、精洁优美。他的文字是历史的真实回忆,更是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对灵魂的深度挖掘。高尔泰用文字还原了许多琐碎小事和日常感觉,他在废墟上拾捡零落的碎片,细心擦洗、审视,慢慢地积攒、拼合,在时间缓缓的水纹中逐渐恢复其轮廓,丰富着大历史。高尔泰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历史的迷雾中,和他一起目击了人的倾轧、屈服、扭曲和抗争,目击了生命的脆弱和复杂,目击了宏大事件中的精微细节。他的文字炉火纯青,朴实而细腻,融合了画家的直觉和哲学家的智慧。一种稀有的、似古君子的强健宽厚之风贯穿全书。 编辑推荐 高尔泰的文字就像古城墙上的石砖,一块块沉重、坚硬、沉默地砌在那里。那些痛彻心扉的记忆居然能在他笔下转化成平淡的话语。没有高屋建瓴式的空话,又不陷溺于个人的琐碎遭遇中。行文有情但不煽情,冷静而不冷酷。文字里看不到因侮辱和折磨所产生的幽怨、暴戾或故作洒脱,不呐喊、不发泄、不做作,不求一己之快。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被震撼的感觉。 名人推荐 《寻找家园》可以说是高尔泰的一个回忆录跟自传,当年一出就已经很轰动,其中一个理由是里面牵涉到了一些的历史中的人物的争论,那些争论我们姑且不去管它,但是以书论书,这的确是一本很坦诚,而且没想到身为非常著名的画家的高尔泰先生的文笔好的这么厉害,就是非常的干净,尤其在写景写人的时候简直是栩栩如生,真不愧别具一格的画家之眼。 ——梁文道 媒体推荐 80年代凭借其美学论著,高尔泰为中国的新启蒙运动既鼓且呼,那时他体现出来的是知识分子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他又以流散知识分子的身份,以自己的才胆识力,为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为那段被人淡忘的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证词。而对于高尔泰本人来说,我们更愿意借用他写岳母的话来指认《寻找家园》的意义:“写作把她的人生,高扬到了抒情诗的境界,这就够了。”——《南方周末》
寻找家园 读后感 第(1)篇分享李杜博士的读书札记:
高尔泰《寻找家园》
读完这本书,已经快一个月,一直没法提笔来写这本沉重的书。
很早就在内地的书店里见过此书,料到会被大量删节,随手翻了翻,正巧翻到开头的故乡描写,兴趣不大,一下子错过此书好几年。
内地版《寻找家园》,整个第三卷都被删除,几不足道。在香港总算读到完整版本。读到他在夹边沟所遇到的人和事,悲愤难平,有时泪流满面。
亦为他的文笔所折服。学艺术出身,竟有如此深湛的中文功底和逻辑能力,很难得。
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研究敦煌壁画后,说,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唐朝达到高峰,宋元明以降,一代不如一代,到清朝,已是大红大紫,俗不可耐。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一地方政府抢救性粉刷千年石窟,让大佛浓妆艳抹。我立刻想起高尔泰的这句话和他的美学名作 ----《美是自由的象征》。恍然大悟,恶俗的审美,原来是不自由的产物。
很多人对高尔泰颇有微词,说他1990年代仓皇逃离大陆,没带上患病的女儿,导致女儿自杀。我觉得这种苛评太过残忍。最应该质问的,是什么制度,让这样有风骨的知识分子无处安身,流亡他乡,家破人亡?
前两年,我在香港图书馆,读了一些刘再复、李泽厚等人出走美国后的文字,也是义愤难平。这些1980年代的思想界领袖,无论左右,在1980年代末,已基本认清了一些本质,不再抱有幻想。而在当下中国,早已没有思想界,更没有思想了。
一个社会的文明状况,取决于它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地方,能发生反右、文革中一个个摧残民族精英的惨剧;在21世纪的当下,仍然在全面压制思想,这个文明,这个民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