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读后感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在线阅读地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读后感 第(1)篇

作家们的日常
文/青禾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书评
接受巴黎评论访谈的作家,都已闻名全球。在访谈中,他们聊自己的写作习惯,圈内秘闻,写作方法,脆弱的时刻,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这是一本既可以了解作家的创作状态,又可以学习写作技巧的书。
开始写一个故事之前是否要写大纲、如何虚构角色、如何构思一个故事、如何为写作作准备,这些统统可以在这本书里获得。
每个作家都有其写作习惯。赫胥黎认为,虚构的角色永远不如你认为的人复杂。伊恩.麦克尤恩是个安静、苍白、喜欢梦想、非常依恋母亲、害羞,在班里是个中等的孩子,他的《梦想家彼得》中的小男孩就有他自己的影子。而博尔赫斯,他坦言,年轻的时候总是尽力寻求新奇的比喻,然后发现真正好的比喻总是同样的,比如,把时间比喻成漫漫长路,把生活说成是梦。萨冈甚至为自己的小说作了一个精准的描述。她希望自己的小说是那种让人物可以从情节中解放出来,从小说自身和作者中解放出来的小说。
在创作第二部小说时,萨冈说,她不再拥有创作第一部小说时的王牌——创作《你好,忧愁》时的自由,海边阳光的度假气氛、编织错综复杂的情节天真浪漫地推进到高潮,西西里玩世不恭的欢乐。到她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某种微笑》,一切变得困难。
在这本作家访谈录中,也不乏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博尔赫斯如何评价詹姆斯.乔伊斯,如何评价T.S.艾略特?伊恩.麦克尤恩如何摆脱早期亮相文坛以极端小说闻名的“恐怖伊恩”称号?E.B.怀特,写《夏洛特的网》和《精灵鼠小弟》是否需要换挡,写作有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年龄群?又或是,E.M.福斯特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名作《看不见风景的房间》,他如何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字、如何根据现实中的人塑造小说人物。
面对这些犀利的提问,作家们似乎能从容应对。博尔赫斯认为,乔伊斯和艾略特都想让他们的读者感到迷茫,然后绞尽脑汁去理解他们。E.B.怀特则以此告诫写作者,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里谢,而不是往浅里写。”
隔着半个世纪,所有这些依然可以成为现今写作者的经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