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读后感 第(1)篇《罪与罚》读了一半了,我开始有些感受到了作者的痛苦,而作者看待纳粹集中营的角度,在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之后,也越发令人伤感,所有与战争,屠戮相关的话题,更加残酷,而那些关于斗争,求生的话题,更显晦涩。
作者作为战争后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样奇迹般的生存故事,本应充满传奇,镌刻上不朽的人性赞歌,按照我们通常的逻辑,作者该抒发一番支撑他的坚定信念,该赞颂一番生命的律动。可事实恰恰相反,在人的尊严被彻底抹去的集中营中,人的存在只是本能的反应,并没有什么坚定伟大光芒四射的信念,支撑着谁活下来,那些称得上人类中最闪光的个体,要么自杀或他杀的失去了生命,要么在长久的痛苦折磨后或麻木或堕落,等待死亡的到来。换句话说,活下来的绝大多数人,并非什么传奇,可能只能将他们与苟且,卑贱,麻木不仁,残酷冷血这一类词语相关联,作者不禁感伤,活下来的反而充满了罪恶感,不同于纳粹的残酷犯罪,幸存者往往陷入拷问良心的境地,他们常常质疑,为什么活下来的是自己,而不是那些最优秀的人。除去许多纳粹的帮凶,作者痛斥的,包括自己在内的,是普遍的冷漠,当人的思考陷于明天还能活着吗,身边所有的事物都变得微不足道,所有称得上美好的品德,都荡然无存,所谓行尸走肉不过如此。作者反思自我,也更加意识到,让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当代”年轻人,了解纳粹集中营不同于人类历史上传统的杀戮,其令人发指的人格折磨与肉体消灭已经超出了正常思维所及之处。如果只是以传统的眼光与思维方式去认知,一方面让人看轻了纳粹罪恶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有辱那些确实存在过的斗争过的优秀生命。作者甚至更进一步的,试着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一代德国人或者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一代德国人对话,其中的观点不能算新颖,但从一个受害者的嘴中说出,有足够令人钦佩,也就是,对于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其罪孽深重,并不直接针对德国人这个概念,任何犯罪者都应悔过,承担罪责,但这样的罪责并不应该罪及后代以及所有无辜的人。
在这样极端的年代,被淹没的是人,是每一个个体,无论施罪者还是受难者,而被拯救的,其实不仅仅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良心,如果文明值得称颂,那每一个人都应为人类所犯的罪行而救赎。纳粹屠杀的现象依旧值得深究,无论是为了探究人性,还是警惕重蹈覆辙。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