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即凡而圣》紧扣《论语》的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作者认为,从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是出于西方知识背景的误解,而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礼仪行为的强调。礼仪是人类经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性的表现,礼仪的践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体脉络中趋于完善。而人们纯熟地实践人类社会各种角色所要求的礼仪行为,最终便可以从容中道,使人生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圣人境界就是人性在不离凡俗世界的礼仪实践中所透射出的神圣光辉。
孔子:即凡而圣 读后感 第(1)篇芬格莱特用哲学家的智慧,通过分析孔子的礼仪世界入手,向我们展示出,儒家独特的理解生命意义的方式。对于孔子来说,单独的个体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或者真正的人。儒家理解的人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积极地参与到人的特定关系之中,在尊敬他人的礼仪行为中才能够实现的。礼仪为我们规定出生命的真理,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去发现、了解这个真理,并且直道而行。
芬格莱特对于孔子思想的这种解读,扭转了西方人对于儒家礼仪的认识。在他之前,西方人对于儒家的礼仪大多抱有一种批评的态度,认为礼仪是对于人性的压抑,是一种单纯的非人性的形式。在芬格莱特看来,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对生命的理解造成的。对于儒家来说,礼仪恰恰是人性真正的实现。芬格莱特对儒家礼仪的这种解读,跳出西方思想中个人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了回归儒家思想本身来理解孔子。而且,他的哲学训练,让他把这件事情表述的如此清晰,这不仅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的西方人有意义,其实,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同样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不断进入中国,我们的思想世界其实已经被改变得非常现代化了,很多源自西方的观念,现在都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自己的头脑中。即使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学者,也往往不自觉地用西方现代性的观念来理解儒家思想。这种影响中,最根深蒂固又不易察觉的,就是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而这恰恰是儒家思想不同于西方的地方。从这方面看,芬格莱特这本书,也许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有更多的意义。
另一方面,芬格莱特这本书也有他内在的缺点。这本书刚刚问世不久,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史华慈就对他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芬格莱特过分强调了儒家礼仪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意义,并且过分强调了其中神圣性的一面,而忽略了礼仪作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把儒家的礼仪过分理想化了。在史华慈看来,儒家的礼仪有着重要的政治功能,被用来维持社会政治等级秩序和政治权威,并不像芬格莱特所描绘的那样,只有理想性和神圣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华慈的批评是对的,他希望能更加完整全面地向我们展示儒家思想的全貌,而不是像芬格莱特那样,仅仅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儒家。
但是换一个角度,其实,史华慈仍然是不自觉地以汉学家的身份来要求身为哲学家的芬格莱特。汉学家的任务是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描绘思想对象的全貌,而哲学家则希望能指出根源。真正扼杀一本哲学著作的,大概不是片面的深刻,而是追求面面俱到的平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孔子:即凡而圣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