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多从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发现美;蒋勋更是深谙其道,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从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在小吃里发现信仰; 感受服装的体温; 如何营造一个家; 怎样将急躁、焦虑和抑郁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 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首次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让读者在享受孤独与体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独特的品味,从美中获得情感与力量。
品味四讲 读后感 第(1)篇庄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义,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近来读了蒋勋老先生的《品味四讲》,万物有灵的体味更是深刻。闲时慢读,看他从饮食起居的细微之处入手,将美学落实到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去。
我以前一直不了解“美学”是一门关于什么的学科,从小到大没有老师给我解释过这个词,更别说给我上这个课。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把“美学”和“美术”混为一谈,想当然地认为“美学”就是关于美术的学科。直到后来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少年的十二封信》才开始有了自己偏好的定义:美,大概是一门教人热爱生活的学问吧。
因为哲学的美,艺术的美,对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好像远了一些,哪怕徘徊在画廊、展厅里也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然而生活的点滴品味却和每一个人密不可分。也许,我们可以将美学和人们常常谈到的感受幸福的能力、在逆境中抵抗挫折的能力、传播正能量的能力相互结合起来,将美学变成一门也很实用的学问。
美的饮食鼓励我们年轻人不要“心亡”,成天地“忙”。能够留给自己一点空间,一个礼拜至少挑一天花心思去做餐饭和家人一起品尝。不怕麻烦一些,荤素搭配,菜色相宜,用精致的碗碟盛放,让家人从味觉上感受到你的照顾。
美的穿着鼓励我们穿合适自己的舒适衣物,从穿着上建立一种自己的形象和风格。不求多不求新,因为每天换新衣服固然很快乐,但是那些经过你的汗水、岁月浸泡过得柔软衣物,也藏着一种怀旧的美。想想你年轻时的校服,如果现在还留着它,是不是想穿上它再回到老校园里转一转呢。
美的住房鼓励我们关注自己的屋子,不论它是租用还是久居,都花心思去经营它,关心它,布置它,对它有认同感,把一个令人不快的小地方,一套简单公寓变成一处舒适的、热情的住所。过去人在建造房子时总是考虑如何维持几代人的安居乐业,而我们现代人却考虑如何增值转卖,这就使得家失去了应有之义。总是推倒重建的高楼,让我们忘记了对历史的传承和尊重。
美的出行鼓励我们不要一味追求速度,山上有闲亭,园中有曲径,都是提醒我们有急有缓,慢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需要。因为美是不多不少,是努力得刚刚好,是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做看起来没有必要的事;因为美是不慌不忙,驻足甚至是绕路观赏的风景。因为留在记忆的绝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意蕴幽长。
蒋老的娓娓道来绝不止于这些,却都旨在提醒我们关注细节,珍惜小物,学习怎样用很少的东西去生活,用很少的东西去领悟。日复一日,用专注去雕琢人生的每个细节,用心去增添有限物质的无限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