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留德十年 读后感

留德十年

作者:季羨林

《留德十年》循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深情。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留德十年在线阅读地址

留德十年 读后感 第(1)篇

雷雨天窝在家里翻完了《留德十年》。
老崔2015年写的心得里,有两段关于季羡林的评价。
第一段是:“季羡林是个做学问的,文人气太浓,讲的道理过于理想化。一生生活在象牙塔里,让他的讲话做事过于学术,一板一眼,虽然做到言思缜密,但是可行性却不高。”
这一点我不苟同。也许是因为学科背景不同,工科的老崔可能倾向于从实用的角度进行思考,积极融入并改造世界;而文科的我倾向于从理想的建构中找寻憩息,不反感、甚至向往脱离世界。季老留德十年,在纷飞战火中波澜不惊,鄙纨绔、结良师、交益友,或高谈阔论于山野之间,或潜心治学于方室之内。这股文人的韧劲与傲气,是我一直崇尚的。即使可行性不高,即使与世格格不入,但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从心而行有何不可。
第二段是:“今天没有什么太大变化,早上还是去图书馆看书,看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季羡林对学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学术造诣极深,让我深深佩服,留德学习十年,每日与书为伴,志向从未更改。只是网络搜索了一下季羡林的百科,读到季羡林与自己儿子之间的隔阂,让我对这个国学大师打上了一个问号。季羡林赴德留学十年,儿子未见父亲十年,归国后又赴北大任教,对儿子的指导不多。后因一些事情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十几年不见面直到病重。季羡林去世之后儿子又和北大对财产归属问题发生争执。一代国学大师对自己家庭的态度值得讨论。儿子毕竟是儿子,不能因为儿子与自己意见不和就断绝父子关系,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考虑到季羡林在自己儿子成长过程中并未起什么作用,也没有深厚的感情,也可以理解后来父子矛盾重重。也许是我志向短浅,胸无大志,牺牲家庭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不是我所愿意的。家庭和睦,子女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是我快乐的来源。建立家庭也是我的愿望之一。”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为认同的。动荡之际离妻弃子,归家之后仍游离于家庭之外,我很难想象季老的妻子是如何独自承受这一切的。季老出国留学已是自私,在外结情更是不负责,归国后仍不加以弥补,实是不妥。文人从心而行,前提是不伤害他人。可以因为傲气茕茕一生,独自游走在阆苑仙境中,但是既然娶妻生子,就相应地要承担责任。我是俗人,理想仅三分,世俗占七成。看看书,保持几分原则,留有一点清高,但也要对身边人、手中事负责。建立家庭之前要考虑清楚肩上的责任,这点老崔做到了,我还有须加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留德十年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