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对崔健的访问记,包括周国平和崔健的五次对话。一个哲学学者和一个摇滚歌手的碰撞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事件,更多地喜欢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崔健,第一次选择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成为两人谈话的主角。崔健在书中表述了他对于音乐、艺术、人生、社会等领域广泛问题的见解。
自由风格 读后感 第(1)篇在中国,摇滚一直就是很小众的音乐,一些所谓的“摇滚歌迷”如同崔健所说:更多的是一种新鲜感,而非真正喜欢摇滚乐。就我的音乐业余爱好者的切身感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是国内摇滚最后的辉煌,近几年好的摇滚乐队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下原本应该是激情澎湃的十七八岁年龄段(正是听摇滚的年龄层)的青年人对摇滚的兴趣越来越小了,大都成了“食草族”和“宅男”。
说起摇滚,常常和玩世不恭、仇世、颓废等一些消极的词汇联系到一起,这也许和以往国内外摇滚乐队的装束有关,这些“皮毛”最容易被我国一些所谓摇滚乐队所学习,背一把吉他、唱两句不着四六云山雾罩的歌,有些歌词简直如同骂街一般,以上种种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显摆和泡妞,而非真正的音乐追求,你还别和他较真,如果听见有非议就把你归为“不懂音乐”的人。这可能和我国压根就没有适合摇滚乐成长的土壤有关。从小我们的音乐教育就太教条、太刻板、太多功利性——一个孩子爱好音乐就必须刻板的考级,否则单凭爱好音乐不能提高高考分数,偶尔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向组织的乐队也如同干见不得人的事儿一般,在学校和家长的围追堵截下进行“地下活动”。而通过这本书我们大致能看出崔健的音乐之路,大概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摇滚,至少知道崔健眼中的摇滚是什么样子。
崔健认为音乐应该是纯洁的,不要被任何东西所利用,一旦被沾染上诸如政治等特殊色彩,用他的话来说:那已不是音乐了,成为一种工具。作为一个摇滚的门外汉我认为,摇滚和普通流行音乐的最大不同是最注重歌词,其次才是旋律,其他的流行歌曲可以用一个曲子配上不同歌词反复应用,而摇滚不行,在常人眼中看似古怪另类的歌词有很强的思想性,换句话说是不是摇滚巨星们都具备思想家的品质。而一个人要想真正成为摇滚迷,需要真正的懂,光听个热闹充其量算个爱好者。
被称为“中国摇滚第一人”的崔健在媒体上的曝光率并不高,似乎有意在躲避这个圈子的喧嚣,能有一本关于他的书也着实难得,也许如崔健所说,摇滚来自社会底层。多是唱出人们心中的愤懑和不满。而摇滚歌手舞台上已足够疯狂,所以生活上需要更多的低调来平衡、调节自己和体验生活。可能也正是因此听他的的音乐很少有那种肤浅的破音的嘶吼,常常感觉到背后有深层的东西,能让你的思想“摇滚”,我想这才是“摇滚的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