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散文大家精品文库"之一。 莫言的散文,一如他作为乡土民众精神图腾的"红高梁系列",小说的藤蔓,亦是理解莫言作品的灯塔。该书辑齐了莫言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语言才华横溢。其中大量散文谈及作者的故乡高密,故乡已成为莫言借以理解沟通和抒写描摹整个世界的一条必经之路。
会唱歌的墙 读后感 第(1)篇在读完《蛙》之后,紧接着读这本《会唱歌的墙》,多少能从中找到一点关于《蛙》的故事背景、灵感源泉(也许是吧)。这让我觉得读小说作家的散文、笔记、杂文之类的很有趣,因为你看得到在那些虚构故事之外有怎样一个真实存在的灵魂、一些怎样特殊的境遇和日积月累的奇思妙想在给那些故事输送养料。你看到一个小说家用自己童年的经历、青年的学习、中年的思考构筑出一部魔幻又现实的作品,有点像平行时空,永不交错,同步运转。由此你也知道当你回头看向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哪一天哪一件事是真的虚度浪费。你的过去建构了你的一切,甚至你的未来。如果你也有能耐,也能创造一个平行的新时空。可惜我没这能耐。看看别人的感慨一下得了。
莫言在问鼎诺贝尔之后名声大噪,我却一直到很多年之后才真正读了他的作品,也仅读了《蛙》和这本散文杂文集。没读过太多作品,也就不敢多作评价。但从读这本书一直想说的一句就是,有时候莫言给我的感觉和贾平凹有点像,都是那种内心压抑了很多苦闷乃至愤恨,但骨子里自卑又有些软弱(水平有限难免以偏概全,如有得罪还请大人不记小人过),只能诉诸文字排解发泄的人。对贾平凹的这种印象是因为看过他的一个采访,他操着一口带着浓郁陕西口音的“普通话”,对着镜头显示出一种老实巴交甚至低眉顺眼的表情,说着他的某种孕育了作品又从作品中满溢出的痛苦。对莫言的这种印象来自这本文集,他有些杂文的风格有点鲁迅先生的影子,嬉笑怒骂里写出自己苦难的遭遇,透出对某些社会现象、某些人的不满。他们都是扎根于乡土的作家,他们生长于同一个时代,他们大概看过相似的社会、有过相似的思考。我觉得他们都很厉害。
我不太敢评价一个作家“伟大”。我知道我没有资格。书没读过几本,对文学知之甚少。我尤其不敢评价当代作家,因为谁也不知道他们下一部作品会引发怎样的风潮。但在我自己的认知里,在我内心只对自己说的话语体系里,莫言和贾平凹都称得上伟大,虽然他们的作品我都只读过九牛一毛。我无法定义这种伟大,只觉得他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穷过、苦过、遭遇过种种不公、甚至直面过来自人心的深深恶意,依然保持清醒、愿意且敢于以实话对抗虚伪世界,就足够让我觉得他们伟大了。
我突然想起鲁迅所写的,铁屋子里面呐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