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洋务自强读后感

洋务自强

作者:张鸣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洋务自强》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三册,主题为洋务运动,讲述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等内忧外患的冲击下,终于有意识地开始向西方学习,并以军事技术和相关产业为主要学习方向。肯定了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同时深刻指出洋务运动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图文并茂,发人深省,能帮助启发广大读者从历史教训中探索真正有效的强国之路。

洋务自强在线阅读地址

洋务自强读后感 第(1)篇

大清国的最后一抹残阳
中国的王朝更替其实很有意思,自秦朝之后,大部分的大一统王朝都是在三百年左右,当然这是把前后汉和南北宋当成两个朝代算的。那么,按照这个规律推算,同光时期其实已经算是大清朝的末叶,刚好碰上了洋务自强,算是最后一抹残阳吧。
大清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其实第一次跟没打差不多,输掉战争的大清国采用了鸵鸟政策,原来该干嘛还是干嘛,几乎没有对政治、经济还有全体国民的思想产生任何影响,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有了地方督抚主导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大清国在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是苟延残喘了,但还是延续着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在上层建筑没有任何改动的情况下,细枝末叶的修改达不到多大的改革成效。这一点,和近邻日本相比较就很明显。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力日渐强盛,原来我们看不上的小兄弟,甲午之后就骑在了大清国的头上了。
除了政体没有改变之外,中国的人治传统也没有任何改变。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央的掌控力下降,地方大员的威权日重,由此洋务运动出现明显的个人色彩,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办的洋务企业,都有深深的个人烙印。但这些人本身没有多少与国外交流的经验,就算其中的李鸿章,其实也对国外没有太深的了解,容易出大钱办坏死,这一点在张之洞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张之洞虽然后来被捧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但其实他办的企业,包括煤业、矿业、织造业都没有多大成绩,只是因为有了盛宣怀,才使他的汉阳铁厂不至于出现花钱打了水漂的后果。
还有一点,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中国人是很会变通的,这一点和日本人有很大的区别。日本人学一样本事,基本就是照本宣科,模仿得一模一样,有时候都让人觉得死板得厉害。但,正是因为这样,日本从外面学来的东西不会走样,形式和内在都保持得很好。而中国人由于太会变通,该坚持的没坚持,好好的一件事往往很快变得面目全非,所以也就学不到什么精髓了。
客观的说,洋务运动是大清国翻身的最后机会,可惜最终还是没有任何成效,甲午一场海战把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大清国的江山也就随之轰然倒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洋务自强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