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了福克纳、毛姆、劳伦斯、乔伊斯、卡夫卡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它们是20世纪初欧美现代文学确立期的标志。 在这部选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20世纪的小说家们对故事的处理已经采取了更为复杂的方式,对人的心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别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人类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恐惧本能、心理创伤和性欲等,构成了20世纪新小说最多见的笔触。
在流放地 读后感 第(1)篇荒诞的与流放的与残酷的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的一篇荒诞小说。故事讲的是一个旅行家到流放地视察,然后军官就给他介绍一个由前任司令官设计的精密的杀人机器:由“床”“绘图员”“耙子”三部分组成。犯人躺在上面,然后机器在犯人背后刻字,逐渐深入,犯人要六个小时以后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最后机器将犯人的额头戳穿致死。可是现任的司令官并不支持这个机器,导致它零件经常出毛病。于是军官想要获得旅行家的帮助,让这台机器更好地运行下去。谁知道作为旁观者的旅行家也不支持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处决犯人,因此军官无可奈何,脱光衣服躺上去,自己给自己行刑,这也是这个机器最后一次运行。
正如余华在《温柔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中说到的,这里面的军官以及这个残破的机器就像是一对情侣,有着变了质的爱情。这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似乎揭露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大家都是麻木的。军官是麻木的,他用这个机器杀死了自己;犯人和士兵也是麻木的,他们只是机械地执行命令而已。这里面透露出的,正是现代国家机器的腐朽和残酷的。
很明显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有象征的意味在其中。比如说那台机器,就是现代工业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制度的体现,而流放地则象征的是人类的罪恶和命运。
卡夫卡在这部作品里面,用冷静和富有仪式感的语言进行叙述,更加让人背后一凉。虽然旅行家作为一个中间立场的局外人,但是似乎在他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也是一种打着人道主义的冷漠啊。
卡夫卡式的荒诞表现,似乎是这小说的一个印章。我觉得这些题材的作品正是有这种看似荒诞的表现,才更有力度和表现力。也难怪余华会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中提到它了。
2017.10.09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