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男人意味着什么?男人和女人的真正差别在哪里?这个秘密,一直隐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进化、人际、心理、婚恋、职场、商业……回溯到部落时代。鲍迈斯特教授告诉我们:人类创造的文化,将男人作为消耗品,鼓励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以胜过其他文化、得以发展和存续。直到今天,现代男人和女人身上依然保留着远古遗风,而我们的社会也依然保留着祖先的痕迹。我们都是部落动物。
部落动物 读后感 第(1)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JanetZou(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967682/
1、首先积极正面的评价本书的立意和出版,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身体剖析了两性的文化心理根源,诚然如封面的一句话书评一样,本就是一个极富争议可以迎来满多口水的话题,重在调查研究和发表引发的讨论。
2、副标题是两性文化,实际上通读过后,更接近第七章的部分标题-男人、女人与文化。如作者开篇即试图强调的,既非男权主义,也非女权主义,而是“一些基本的偏好和行为模式使男人在社会领域更有优势”,虽然不是偏激的男权主义,但是后文借助“文化”这一系统,碎碎念了这一系统是如何压榨男人,同时如何优待女人。
3、借助“文化系统”这一第三方的强大力量,夸大了本书的张力,同时也大大削弱了男女差异这一争议话题,写到这倒是需要赞同一下作者某些观点,人人生而平等确实极大推动力了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很少有人主动明确的为男性代言,我想这和书中多次反对“虚构的女权主义者”时的利索当然类似,男人因为原始的性需求和文化和自然的选择而创建了社会体系,这是自然而然之事,无需再据理力争。
4、文中的文化系统更像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大多围绕文化在赚取财富和分配财富时的对男人的压榨而展开。不禁想起另一本畅销书“人类简史”里总结的,“资本主义”或许是当代人类文化中最受追捧的宗教。因此作为东方文化的后裔(当然也有可能是女性读者)读起来对这种价值文化的局限感受颇深。
5、总结章节“还有什么?接下来是什么”以一个小男孩为主角预测了文化的作用效力。推测本身不多议,推测的逻辑倒是值得思考:现行教育体制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阴盛阳衰似乎是个全球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工作特别是传统的教育领域,而教育规范有针对女生特有的保护使之弱化男女之间的差异化教育,即像教育一个女孩一样教育男孩,但是社会文化又对“男子气概”保留固有甚至更高的预期,这似乎一组大循环的矛盾。
6、社科文章不容易写,前面章节穿插了很多数据化的调查,更多的还是大量阅读,引用,很难量化的数据,主观性更强一些,可能还是我前面的理解,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全新的视角以及可引发的讨论和思考,这个意义上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