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读后感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

暂无简介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在线阅读地址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读后感 第(1)篇

本文复盘了90年代发生在世界的主要危机,包括墨西哥、阿根廷金融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等,并对危机前的繁荣和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作者看来,独特的政商关系和劳动力、资本的大规模投入是其经济快速起飞的谜底。“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并非效率的提升。换句话说,是流汗得到的,而不是出于灵感”。而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的提高使得快速增长往往是短暂的,缺乏弹性的制度和裙带政商关系又成为危机的根源,同时危机到来时,问题的处理不当又加重了危机。(关键对日本这个较为特殊的例子解释有点牵强)
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的路径和其失败似乎有种必然性。斯蒂格利茨等人的金融发展理论其实阐述过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路径,由于这些经济体需要在短短数十年实现经济的追赶,故会设计出一些体制机制来促进优势部门的先行发展,诸如中国金融抑制政策,东亚普遍的高储蓄政策,财团制度,拉美大规模的外债资本举借,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等。待到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若无金融体制的进一步调整,老模式无法适应新环境必然会造成危机的种子。这有点类似于杨小凯的后发优势论的意味。
隐隐觉得拉美和东南亚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是全球分工和金融不稳定下必然的结果。全球开放经济体中只有美国、欧洲、中国是真正意义上的终端市场,特别是美国。其他开放经济体是依赖终端市场而存在的,拉美出口农产品和矿产,东南亚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经济作物,北非中东依赖于石油出口,而他们或多或少依赖于美元体系。当终端国家需求走弱时,就可以看到上述产品价格和出口量的显著走低,使得上述国家陷入困顿当一轮美元周期来临时,那些外债敞口大,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似乎又会面临汇率暴跌,资产价格大幅波动,通胀压力上升的风险。而这些很难从系统上根治。。
作者在最后提到:“并非所有问题都是结构性的,有时候一辆熄火的汽车需要推一把,同时我们所有人的结构性问题,你应该能想到,是繁荣而不是萧条才是治愈这些结构性问题的最佳环境”,我觉得这个很能体现出过去中国经济政府调控的思路,但是暂时性的繁荣真能治愈结构性问题吗?问题会不会越积累越大?留待以后看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