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读后感

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

作者:唐诺

比无限清单更好的阅读。本书收录的十六篇文章,一句一字,都是作者数年来定时定点、在台北某家咖啡馆里写下的。无有节制的所思所想,关于那些应该一读再读的了不起著作,关于当今正在失落的幸福题材、价值理念,更关乎我们自身。面对书籍与人生的无限清单,重读,毋宁是一次中途的驻足和折返,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接近什么、看到什么,以及为什么出发。因此,所谓的遇见,其实是一种保证的相遇:现实世界里好东西来得快消散得也快,你得上下求索,自备而来。

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在线阅读地址

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读后感 第(1)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月下白桦(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21712/
如果略微关心唐诺的写作经历,会发现《阅读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他一个较大的转变。在此之前,他出的书主要是为了启蒙转述,而自《阅读的故事》之后出的书(当然包括《尽头》),则都带着一种探寻、思索的意味,而不是简单的翻译启蒙。
为什么会这样?
在《重读》的第391页,我意识到唐诺早年致力于启蒙工作的原因:
“我不愿讲些拉拉队式的无畏鼓勇话语,但了解这点,在悲伤之余,我们似乎也就找到了我们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事——我们可以加速这个常识打造过程 ,这是可能的,让最终的彻底揭穿早一天早一月早一年到来,我们省下的可不只是时间而已,我们省下的还有灾难和人命。靠说明和说服的人愈多,得因灾难加身才觉醒的人也就会愈少......”
但后来唐诺怎么会放弃掉它呢?我想,这跟启蒙本身很有关系。
什么是启蒙?按照唐诺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显然都年少过,并不难回忆并理解所谓的启蒙大致是怎么一回事。在那个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讲是热切搜寻瞻望外面广大世界的特殊时刻,对我们深具启蒙意义的书,不见得需要多好(老实说太好还不行,因为距离太远,不可能看懂) ,而是取决于它所联缀并送到你眼前的某种大世界图像。”
启蒙无法把太好的东西传递出来,因为人接受不了高于他太多的东西。因此,在《尽头》别册中,唐诺谈到自己以前做的是翻译启蒙的工作——把高门槛的某个领域,翻译成让一般大众都懂得语言,让原本三十个人看得懂的东西,变成更多人可以看到,也就是从智识变成知识,甚至慢慢变成常识。而到了后来,他明白并不是所有伟大的发现都能用三分钟让所有人听懂,在做翻译启蒙工作的时候,会让他只取简单的部分,把深刻的东西删除掉,停止想下去,久而久之,所有深刻的东西就一一离开了。这让他很在意,他觉得再不走出这条路就什么都没了,包括他自己。
启蒙的工作的确非常重要,不过在这块领域中,并不缺一个唐诺,梁文道、詹志宏乃至于罗振宇都做得不错。他应该向更远更深的地方走去。或许因此我们会失去一些易读的作品,但到底还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