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船”——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的四艘军舰来到日本,向德川幕府提出开国通商要求。面对佩里舰队的巨大压力,德川幕府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翌年佩里如约再度来访,日本最终签订了开国条约,二百余年锁国的大门由此打开。这一历史事件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德川幕府决策层是如何做出艰难决定的?东西方不同文明背景的两个民族首次相遇开始谈判时,面临怎样的困难?因翻译人员语言沟通不畅或者故意隐瞒真相又引发了怎样的摩擦?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三谷博教授在本书中从独特视角出发,依据大量史料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重写了这一段历史。
黑船来航读后感 第(1)篇艰难的抉择:炮舰政治,祸福相倚
黑船来航事件讲的是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四艘军舰,强行驶入江户湾(今东京湾),逼迫德川幕府接受美国总统亲笔信函,信中要求日本就开放国门事宜进行谈判。并于次年再度率领更为庞大,更具威慑力的十艘战舰按约定时间重返旧地长驱直入江户湾内海,以此胁迫日本进入实质性谈判,事态严重,战争一触即发。日方的托延策略完全失效,谈判过程异常艰难,双方于1854年最终签定了日美亲善条约,日向美开放口岸,于后各国列强如法效仿,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宣告了日本锁国政策的终结。
十八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中的日本已经成为经济自主性很强的国家,这是德川幕府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平定战国动乱之后建立起的大一统二百余年平安年代。19世纪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列强拥有海上霸权,殖民贸易活动遍及全球包括除中国大清和日本外的亚洲诸国,这让日本感到不安; 鸦片战争大清帝国的两次落败,愈发加重了日本朝野的忧患意识。围绕三种选择: 1.主战攘夷或 2.消极开放国门或 3.积极开放国门的争论在所难免。第一种选择主战攘夷,毫无疑问,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情怀,无异于自杀行为,此等牺牲精神虽不无可取之处,然而于国家层面,这种举措是否理智则另当别论; 选择二、三则意味着委屈求全,军事力量的悬殊,战争导向胜败已定,势必造成生民涂炭,但不战而屈背负丧权辱国骂名在所难免,即使是正确明智的选择,政治上的失败无可避免也将是必然的结果。
黑船来航改变了日本国策的转向也同时为其带来了探索日本出路的契机。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直接导致德川幕府的垮台。然条约第二条: 日本政府与欧洲的某个国家发生纠纷时,合众国总统应日本政府之托作为友好中介人处理纠纷。 此条款是否应视之为具保护伞意义,居中调停虽不等同于军事联盟,条约就维护国家独立性免遭沦陷为殖民地其影射面及产生效果毋庸置疑。此后的民族觉醒、明治维新强国之路及至军国主义的野蛮扩张,是否与日本的尚武民族性有直接关联,可议之处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