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设计”和“创意”成为时尚的时候,终于有人出来提醒“被设计”的“原罪”。 从辨析Design 中译的含义到回应霍金《大设计》的思想超越。 一位艺术史家逆流行价值的思考之作。 本文集汇总了他自2006年以来最重要的有关于设计的文章,其中既有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设计教育的思考和展望,也有作为充满情怀的学者对设计本来面目的追索与探讨;既有在全球化大格局下,设计作为创意文化产业龙头的责任意识,又有回归生活本真,怀抱理想主义的设计原乡情怀。
设计的善意 读后感 第(1)篇最近读了杭间《设计的善意》,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出版。距今已6年,但是关于设计理想、设计在中国本土化的讨论并不过时。特别是在如今新中式审美发展的背景下,“design”一词在中国社会中将以何种理念和姿态参与到社会构建中来这个问题,本书仍能起到引导思考的作用。
本书类似于杭间的文集,共分《善意的》《中国形相》《巴别塔》三章,每章中分别收录若干篇短文,主要有栏目专访、学术会议发言、杂志约稿、策展评论等类型。
1.善意的
《善意的》以关于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答《设计》杂志问为开篇,主要阐述了作者对当代中国设计师价值观的看法。
设计应合理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实用与商业中取得平衡,这种责任感和中庸务实的态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程度的呼应。
“好的设计”这个口号外延在逐渐丰富,诸如环保、可持续、交互、通用等等内涵,实际上反映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内涵与中国的“善”在观念上形成交融。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设计应当对资本的操纵有所警惕,设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人民,这些构成第一章节的核心思想。
2.中国形相
《中国形相》将观察的视角投向“设计”学科在中国的萌发和转变。该部分多次对庞薰琹及其贡献做出了高度评价。从工艺史到设计史,从装饰到设计,以及包豪斯在中国的继承与误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现实物质条件制约下,中国设计学科的妥协与曲折发展。
当今设计在国内遭遇的误解和变异,与设计学科在过去五六十年中走过的弯路是分不开的。包豪斯的设计形式虽然没有被直接继承,但是其艺术改造社会的理想和艺术与手工业结合的理念,却启发了当时中国设计走出自己的工艺美术道路。
3.巴别塔
《巴别塔》偏向于设计在当下学界的话语。“巴别塔”原指宗教故事中全世界人类妄图修建直达天堂的高塔,神恐怕塔成,便使人说不同的语言,因为无法沟通,修塔大计终止。在这一章节中,文章的国际视角增加,如大设计、design的中译、赴美考察等篇目,同时也探讨了设计史的本质、两岸艺术院校研究风格、设计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
与前两章相比较有趣味性,并与当下生活关联密切,尤其是《“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提醒了当代语境下设计史的位置和责任,内容较丰满详实。
总体而言,《设计的善意》因为各篇目关联性不强,长短不一,较为轻松,适合作为睡前读物或填充碎片时间用,也很适合对改革开放前中国设计状态感兴趣的同学作为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