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共十四单,外加一序。详细记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南北菜肴、饭点和名茶美酒。举凡菜点的选料、加工、切配、烹调及对菜点的色、香、味、形、器、序都做了精辟的论述。各个环节,皆顺物之性,循物之理,自然为本,引之导之,调之剂之,合于口味。 《随园食单》是清代文人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被海内外食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食经”,其价值却不仅是食学的,思想哲学和语言文学价值同样是不可低估的。袁枚用文才笔墨,将吃喝之俗事写出了别样的气息,让一蔬一饭的哲学打破时间的限制,触动我们的味觉和记忆。 编辑推荐: ★读什么书可以提高生活格调? 中华雅文化经典——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 ★这是一套什么书? 中华雅文化经典,遴选衣食住行、琴棋书画等最能代表古人雅致生活的图书十部,是古人生活品位和生命追求的“美”之显现,是生活趣味和生活热情背后的诗意与优雅的表达。婉约深情,温暖美丽。既能提高生活品位,又有实用价值。 ★内容有什么特色? 全彩四色装帧+几百幅经典插图+名家杂说+闲情趣味知识扩展 雅致文化、实用操作、趣味知识 融汇一炉 ★适合哪些人阅读? 文化藏书——作为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是中产阶级提高文化格调理想首选; 案头之书——作为古人审美趣味的极致体现,是文化研究者的必备书; 普及读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沧海明珠,是大中学生文化修养必读书。 ★《随园食单》是研究传统菜点、提高烹饪技艺的餐厨圣经。 ★《随园食单》数百幅经典插图,全彩装帧,打造迄今最精美版本。 ★《随园食单》完美重现中国古代珍馐美味及烹制法则,直观解读物性为上、适口为珍的饮食艺术。 ★《随园食单》堪称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的百科全书,详述中华餐饮之制法及精髓,既可作提高厨艺之范本,亦可作品味生活之借鉴。
随园食单读后感 第(1)篇兴趣
中国古代文人的兴趣是很广泛的。在明清时期,有很多的有意思的文人,写了很多小品文,比如李渔的《闲情偶寄》,张岱的《陶庵梦忆》,沈复的《浮生六记》,还有这本袁枚的《随园食单》。
其实我对于这类作品并不太热衷,除了对《浮生六记》某些篇章外,李渔和张岱的那两本书都只是随便浏览了一下,谈不上印象。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古文功底不行,也没有闲情雅致,还有就是读的时候太年轻,所以这次读《随园食单》,虽然写的也是些简单的东西,但读起来有时候还觉得挺不错。当然,这种不错也和这个书的版本有关。这个版本就是除了原文外,还有翻译、延伸阅读、名家杂谈,除了让人容易理解内容外,还能获得很多额外的知识。
对于袁枚,我了解的并不多。毛泽东喜欢袁枚的《随园诗话》,据说把它当成睡前读物。《随园诗话》我没有读过,而之所以看《随园食单》也是因为看汪曾祺先生的书后才动过念头。《随园食单》里记录了三百多种食物的做法,袁枚为此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大部分的食物我豆没有吃过,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前面两章,《须知单》和《戒单》,内容丰富,又提纲挈领,让人很好理解。
关于食物的喜好,最后再说点题外话。我是比较偏食的,对不熟悉的食物很少尝试,但现在略有改变。汪曾祺先生说人的爱好要广泛点,美食也是一样,甚至任何事情都一样。人总是有惰性,习惯安逸,勇于创新的尤其少,特别是以前。这或许和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关,不像海洋文明那样需要向外交流和索取,所以中国古时候基本都是厚古薄今,变法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的。但是,事实上,有改变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而且改变并不会像自己想象中那样可怕。
记得在泉州吃土笋冻,如果不知道它是沙虫做的,或许也会吃得很香,知道的却不敢吃,那我们害怕的其实只是想象中的恐怖,而不是事实本身。当我们不再自己吓自己,或许可以有更多的美食可以接受,更多的机会可以得到,兴趣更加广泛,生活也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