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常被认为是传统中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书根据时人观点及更多分析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因拉丁美洲白银减产而起的危机,比战争本身带来的影响更深。拉丁美洲白银的骤减几乎颠覆了清王朝,其稍后的骤增,虽协助清廷平定相当因白银不足所引发的大规模动乱,但也使得中国的地位相对较不依赖美洲白银的东亚邻邦邻夷。在王权备受挑战之际,支持多元权威并存的传统思想涌现,于王权再行稳固之时,绝对权威的思想抬头而留存至今。全书可供了解世界货币史、清朝中衰史、清朝经学史、清朝文学史及中西政治经济思想比较之参考。
银线 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篇幅不长,涉及的内容却特别丰富,我们讲到了三个方面:
第一,清朝的货币流通状况,以及蕴含的症结:银铜并用,作为价值锚定的白银高度依赖进口,这就会导致银贵钱贱;
第二,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拿破仑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造成全球白银减产,以白银为货币的清朝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导致了通货膨胀、鸦片泛滥、税负加重、士兵薪饷缩水战斗力下降等一系列恶果;
第三,为了应对危局,清朝知识分子提出了国家发行纸币的建议,这距离建立现代货币制度已经迈进了一大步。而当时这个建议引发的讨论,背后的理念涉及了“国家干预主义和市场自由主义”两种经济理论的交锋,只不过是用传统的儒家话语体系表达的。最终清政府倾向了国家干预主义,发行了最早的纸币,但是还有很多领域仍然采取放任主义方法,这种摇摆也导致清政府没能将国家整合起来,应对新的外部挑战。
在本书中,作者用大量数据还原了清朝后期的经济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不仅串起了19世纪中国的白银进出口、政治形势、全球经济、儒学理念,也把今天的现实串联了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在19世纪,中国经济实际上早就参与到了早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西班牙银元的蝴蝶效应,可以传导成中国贸易和货币、汇率的风暴,甚至影响国运。
货币主权是现代国家的必备特征之一,没有货币主权的国家形态,很难应对外部挑战。这个问题,对照日本的历史来看就更明显。
从12世纪宋朝开始到15世纪,中国是东亚的货币中心。日本、越南、朝鲜都曾使用宋钱,而没有自己的货币体系。日本一直使用中国的铜钱作为本国货币,他们在三四个世纪里也没有建立货币主权的概念。但是,在1600年以后,日本从朝鲜学会了冶炼金银的技术,开始发展自己的货币体系。到18世纪后期,由于向中国出口白银,导致日本白银供应不足,日本幕府开始发行大额硬币,大名们也开始发行可以兑换的纸币--这基本和王鎏的思路一样。只是日本没有受儒家经典的太多制约,这样一来,日本的货币就逐渐控制到了政府手中。这种经济制度层面的基础,为后来日本通过国家主导的维新实现富强,提供了经济制度层面的重要条件。
今天的中国经济独立性更强,政府也建立了绝对的货币主权,但是在贸易、货币、汇率等方面,今天的人们与19世纪的人们的迷茫其实大致相同:该侧重凯恩斯主义还是市场自由主义?我们可以细细品一品19世纪的精英是如何看待贸易、货币和汇率问题的,看一看他们的思考和决策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