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橘子》是一部幻想小說,敘述一個生活在英國未來社會的問題少年,由於青春期的躁動而走上犯罪道路,做盡壞事,後來受到社會制裁,被剝奪自由意志。經過思考與改造,他重新融入社會,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上帝手中的一個發條橘子…… 這部小說被好萊塢著名科幻導演庫柏力克搬上銀幕,成為經典名片之一。 作者簡介 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 1917~1993)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和作曲家。1917年2月25日出生於曼徹斯特一個天主教中產階級家庭,擔任出納員的父親業餘時在酒吧演奏鋼琴,母親為音樂家及舞蹈家。兩歲時母親因流行性感冒去世。 伯吉斯在曼徹斯特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和英語語音學,1940年畢業後,二次大戰期間在英國皇家陸軍醫療團服役六年。1946~50年在伯明罕大學任教,1950~54年在班伯里中學擔任英語教師。1954~59年被官方派駐馬來西亞及汶萊,負責教育工作;這段時間他累積了大量創作素材,完成《馬來亞三部曲》。伯吉斯最初想成為一位作曲家,1959年他被診斷得了不治之症,於是返國當了職業作家,希望為妻子留下一些生活保障,然而最後證明診斷錯誤。六○年代以後,他陸續發表了三十多部小說和其他作品,除了描寫異國風情,也諷喻本國的奇風異俗。1970~71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72~73年為紐約市立大學的講座教授,1976年成為紐約大學水牛城分校的駐校作家。 伯吉斯生平著作超過五十部,曾獲諾貝爾獎提名,其最有名的小說為《發條橘子》,這部小說使他被譽為具有喜劇和諷刺天才的小說家。此外他還著有《孤掌難鳴》、《缺少的種子》、《恩德比先生的內心》、《聖維納斯之夜》、《恩德比的外貌》、《恩德比的結局》、《塵世權力》、《邪惡者的王國》和《鋼琴手》等。其中「恩德比」系列為一系列的幽默小說,一般咸認為恩德比即為伯吉斯本人的化身;而《塵世權力》被許多批評家公認為其最好的一部小說。伯吉斯的作品探討現代社會的困境,用詞極富創造性,且趣味橫生,但主題嚴肅認真,並有一種古怪的暗示。除了寫長、短篇小說,伯吉斯也以文學批評著稱,他還撰寫電影劇本,翻譯戲劇作品,並著有海明威、喬伊斯和莎士比亞等人的傳記。 伯吉斯希望人們視他為寫小說的音樂家,而非一個會作曲的小說家,因為「音樂是一種較為純潔的藝術,它與人類活動沒有直接關係,全然獨立於道德判斷之外」。他譜寫了許多樂曲,包括交響樂曲、歌劇和爵士樂曲;喬伊斯的葬禮舉行時,收音機播放的正是伯吉斯的音樂作品。 1993年,安東尼伯吉斯病逝於倫敦。
发条橘子 读后感 第(1)篇《发条橙》[美] 安东尼·伯吉斯
意志的自由和道德选择权,大概是这部作品核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者说,也包括对于真正的恶和虚伪的善的讨论,自由与桎梏的讨论。一个仅仅十万字左右的文学作品,却表达了太多的东西,它更像是一种概念性的,实验性的东西,它不同你道理,论依据,而是把最直观的画面和细节搬到人的眼前。
故事其实太过简单,简而言之便是一个少年犯从做尽坏事,到被逮捕牢教,被进行罪恶治愈实验,到最终被生活重新紧攥的故事。但我却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它读完,甚至一些犯罪场面的描写,会引起我非常严重的生理不适。故事里的善与恶都是非常极端的,作者用最极端的例子来引发或者说,逼迫着人必须思考。
故事里,做尽伤天害理之事的少年团伙,自是明确的恶。但他们对于恶,其实是没有感知的,一切来自自身本能地对于生活里礼教和道德的反抗,完全受着自由意志去驱使。而在男主人公被捕入狱后,无论是相关的看守人员,还是后来对他进行所谓的精神治疗的医护人员,其实都是带着善与道德的面具而对这个世界造成的另一种伤害。
被强迫的善良与道德与纯粹的本能的恶到底哪一个更加令人畏惧,其实在我阅读之后许久依然没有答案。就像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他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和较好的行为举止,但他内心藏匿的东西,是对于生活反抗而来不受控的恶,后来经历了种种后他被“教化”,他开始远离那些恶,他也开始归于所谓善良的人的生活,找一个结婚生子的对象,找一份安身立命的没有意义的工作,带着被传授过的伪善去生活。如果说,青少年是一颗鲜嫩多汁的橙子,那么无论是受到自由意志的驱使,还是道德与法的教诲,其实都像是在这个橙子本身上加了一根又一根的发条,而很多时候,其实你没有办法去预知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好,真正的坏。
其实全书读完之后,是没有办法让人得到结论的。但就像是我们不能去讨论“人为什么活着”我们只能去讨论“怎样的方式活着是最适合自己的”一样,能够使人们去看到善的另一面,其实并不是恶,而是伪善,能够让人明白恶的产生也不全然是关于道德,还有精神层面的诸多因素,也已然是一种巨大的贡献。人们太喜欢在生活里树立一种绝对的标准来当作一种标杆,但不断的否定与修正,也许才是人在成长中真正经历的东西。客观上存在的好自是值得去赞扬的,但我更欣赏反思与改变。也许这也是一个人避免成为一颗“发条橙”的办法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