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是人类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发源地。 这里曾经战火纷飞,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血腥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欧罗巴大地上演绎过多少历史的纠葛和纷争…… 欧洲列国经过怎样的演变形成了现在的版图……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读后感 第(1)篇跟随文若君通听了两遍《一口气读完欧洲史》的讲书,收获颇多。同作为欧洲史的普及读物,这本书与另一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很好地互补(忽略这两个土味书名…[捂脸]):《极简》整理了欧洲史中的关键词,着重讨论了几个重要话题,如宗教、民主、语言,文字简洁、深入、引人思考,但几个关键词中的年代线不甚清晰;《一口气》虽讨论较浅,但有清晰的年代线,且年代跨度更长,包含公元前和近现代欧洲史。两本书的互补,使欧洲史的骨骼框架清晰起来。
跟随这两本欧洲简史,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里,欧洲史似乎表现出周期轮转,每个周期有四个阶段:积累期、思辨期、科技发展期、与战争期。每个阶段的具体表现就是:“我好穷啊,好好干活”;“我有钱,又有闲,但我好空虚”;“做个新玩具试试吧”;“我好强,我无敌,在座的都是垃圾!”这样的周期已经过了三轮,且随欧洲整体的人口密度升高、生产力提高,欧洲史周期长度呈明显缩短趋势。另外,随着最近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周期已同步成为世界周期。明显的,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新一轮的科技发展期了,那么究竟战争期是否会接踵而至?也许不会,毕竟人类的新玩具第一次有了夷平地球的杀伤力,人类的认知也到了空前的高度,跳出固有循环是可能的。
最后,想对中世纪的固有印象稍作平反。由于天主教的思想控制,欧洲的中世纪总被认为是黑暗的,禁锢认知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欧洲大片疆土的统治者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在罗马时代还没有发明文字的蛮族。由此想来,中世纪前期大部分的黑暗时光,其实正是一个提升平民平均素质的积累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欧洲,蛮族血液、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义一直在寻找最佳的融合方案。而中世纪的“黑暗”其实远没有持续了千年之久。在中世纪后半段,早在文艺复兴前500年,形同今天所见形式的大学已经开始在欧洲发芽,大学数目、学科逐步扩充,学生辩论也宣扬着自由气氛。在这些大学里早已埋下了思辨的星星之火,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科学革命在欧洲的燎原之势,是时间吹动的必然。所以中世纪并没有那么黑暗,它是欧洲伴着成长阵痛的积累期。也许正是由于蛮族血液、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义难以彻底调和,才孕育了欧洲难以统一、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文化特色,这样的文化是缤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