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哀痛日记 读后感

哀痛日记

作者:罗兰巴尔特着/ 娜塔丽莱热整理、注释

每个人都有母亲,巴尔特的哀痛,也正是我们的哀痛 ★全世界最特别的一部悼念书,最沉重的一册怀恋语 ★当代最著名的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的内心密语和悲伤倾诉 ★看哀痛作为一种情感,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她生病期间住的房间,是她故去时的房间,也是我现在就寝的房间。在她倚靠过的墙壁上,我挂上了一幅圣像(并不是因为信仰),我还总是把一些花放在桌子上。我最终不再想旅行了,为的是能够呆在家里,为的是让那些花永远不会凋落。 ——罗兰巴尔特,1978年8月18日 内容介绍 1977年10月25日,罗兰巴尔特的母亲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母亲的故去,使罗兰巴尔特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从母亲逝去的翌日就开始写《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 这是一部特别的日记,共330块纸片,短小而沉痛的话语,记录下了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起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

哀痛日记在线阅读地址

哀痛日记 读后感 第(1)篇

| 书籍 | ᴅᴇᴄᴇᴍʙᴇʀ ⑥
��《哀痛日记》 [法] 罗兰·巴特
瞄了眼天气预报,最低气温零下24℃,这几日总是这般干冷干冷的。下午从咖啡厅的落地窗向外望去,黄昏的光与热,显得那样淡薄。还是老样子,一本书,一杯红茶拿铁。冬季的天气总是给人一些凄冷之感,人们呼出的大口大口的白气,就像是在冬日里走失的灵魂。
人总是惧怕离别,而死亡便是最长久的别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应该建立在躯体的存在之上,其实我不能确定,情感的维系,确也是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再不能相拥在一起,或从未依偎在一起,其实也不能阻隔情绪的产生与爱意的存在。而别离,不论是因主观还是客观而来,都注定要让人在心下留存起痛。
而不只是一个人的爱是关于自己的,一个人的痛,也亦然。用心收纳,妥善保存,情绪的消失,永远无法拿走真正的哀痛。当一段存在过的关系,被生生割裂之后,如果连哀痛也被拿走,便是真正的再无关联了。不可否认,所有的哀痛,是源于期待与无望。可日子向前推进,痛感偶尔还是会走失或被盗走,而后再生成全新的痛,周而复始。爱和痛,其实都充满着永久性,也存在着不连贯性。
而母亲这个字眼,给人的印象总是特别的。提起母亲,仿佛就能让人莫名感受到一种身在子宫里的安全感。而后,我们离开那个彼此牵连的世界,成为人间里另一个独立的存在。也成为这个世界上无数的存在。给你生命的喜悦的人,也注定会给你带来生命中的哀痛。生命是一种虚空又真实的存在,哀痛赋予了别样的感知。也突然作者写的那句话,大意便是,也许孤独,就是家里再没有人接起你的电话。
对于罗兰·巴特,更熟悉的大概还是《恋人絮语》,而这本《哀痛日记》太过不同,它也让人格外矛盾。从作品的角度去评价,它的出版注定能给这个世界带去不同的东西,它是应该被看到的。但与此同时,我不能确定这是否是一种对哀痛的盗取。所以,我无法真正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解读,一切,只有默默地跟随着书写者,产生或真实或虚幻的知觉。就像是冬日傍晚里的一场炊烟升起。你看到了它的存在,它也终将在你的世界消失。留下的,大概唯有关于自己的一点感念与记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哀痛日记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