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的自传,坦诚而通透地讲述自己的一生。 李银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由于“文化大革命”,她只读到初二就中断学业,参加串联、去内蒙古兵团插队,还在山西农村种了两年地。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几乎无人不知,却少有人知道这段爱情是怎样开始的。二十多岁时,李银河已经在中南海国务院工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前程似锦;与此同时,王小波只是个街道工人,二人的地位可谓云泥之别。李银河却毫不在意,幸福地认为:“我和他就是一个男版灰姑娘的故事嘛。我早就看出来,我的这个灰姑娘天生丽质,他有一颗无比敏感、无比美丽的心,而且还是一个文学天才,早晚会脱颖而出。”正如王小波所说:“真正的婚姻都是在天上缔结的。” 近期,李银河现任伴侣“大侠”的曝光引发热议。对此,李银河认真地声明:“大侠”是跨性别者,生理女性,心理男性,应该被称为“他”。大侠和李银河领养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三口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李银河本人并非同性恋者,却始终为同性恋者的利益而奔走呼号,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对自由的追求和信念。你可以不赞同她的观点,但不得不佩服她的坚持与勇气。 她说:“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编辑推荐: 在生于五十年代的中国人里,李银河是非常特别的。 她经历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文化大革命”、插队、下乡,在物质和精神的沙漠里都受过磨砺。 然而,与那一代很多人不同,李银河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始终平和,热爱阅读和艺术,追求自由和美丽。 在很多人眼中,李银河这位学者总是和敏感话题联系在一起:同性恋、性学、女性主义…… 有人对她爱之入骨,有人对她嗤之以鼻。 她的一生,在很多人眼里是惊世骇俗的传奇;然而李银河自己讲来,平平静静,朴实通透。 看完这本自传,你会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李银河——一个可爱的老人,单纯而真挚,优雅而睿智。 独家收录近三十幅珍贵照片,包括童年时期、内蒙古插队时期、与王小波在美国旅游生活照、与现任伴侣“大侠”及养子壮壮的温馨家庭照等,其中不少是首度披露。
人间采蜜记 读后感 第(1)篇五月的第三本书。作为李银河的舔狗,这本书我读得酣畅淋漓。
最初知道李银河老师是因为知道她是王小波的妻子。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在他的文字里李银河也是一个有趣的人,但起初,对于李老师的专著和观点我一无所知。青春期以后,对于性观念、性别问题、同性恋关系、婚姻观、家庭观,我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上大学之后也从互联网上了解了许多李老师的观点,才发现原来冥冥之中我们有那么多的看法都不谋而合。那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李银河老师在这本书里所写到的:
许多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都是虐恋爱好者,福柯就是其中之一。我对他们的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心向往之。我感到与他们心意相通,并且大受鼓舞,也因此而心中暗喜——我的爱好也因此不能算特别不登大雅之堂吧。因为这种“心意相通”的感觉,前段时间我曾尝试阅读李老师的专著《虐恋亚文化》。但毕竟是专著,其论文式写作风格让我觉得像是在读雅思作文,虽然努力尝试咀嚼却难以下咽。于是只好先放弃,打算过段时间再看,转而先看她的自传。
《人间采蜜记》这本书的风格我很喜欢,比起李老师的专著里学术式的文字,我更喜欢她在这本书里自然而然的讲述。我能感觉到她是个有趣而自由的人,并且被这种感觉而深深吸引,一如我当年第一次翻开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立刻就被他有趣的灵魂所俘虏。我的文字功底太差,喜欢王小波这么多年却无法准确地用文字描述出他的文字到底是哪里吸引我。但李银河描述得相当明白:
小波的文章中有一种传统写作中十分罕见的自由度,看了没有紧张感,反而有一种飞翔的感觉。他的反讽风格实在是大手笔,而且是从骨子里出来的,同他的个性和生活经历连在一起,不是别人想学就能学得来的。没错,就是这种感觉。
李银河的文字虽不及王小波,但也是相当自由且幽默,我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他们两人相处时的画面,那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简直就是为他俩量身定制的形容。这样两个幽默有趣又默契的灵魂在一起,大概就是我想象中最接近“神仙眷侣”的模样了。
整本书看的我既为俩人天生的黑色幽默而乐不可支,又为他们经历的那些苦难岁月和生离死别而感到心酸不已,阅读速度飞涨,大概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便看完,这种阅读体验感是极好的。有时候我在想,要是能够认识这二位,我们一定会成为极谈得来的忘年交,这就是心意相通的感觉啊。
(文字功底差到姥姥家,完全是一篇流水账式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