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说:"世界如果没有女人便不成其为世界,如果我在摇篮中发现这个世界没有女人,我一定在摇篮中自我窒息而死。"《灵与肉》是张贤亮的中短篇合集,包括《灵与肉》、《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吉普赛人》、《四十三次快车》、《霜重色逾浓》五个短篇和中篇小说《土牢情话》。其中,中篇小说《土牢情话》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年轻的“摘帽右派”在文革中蹲土牢时遭遇的一段感情经历。姑娘姓乔,丰腴、妩媚而又端庄,是看押我的班长。因为爱我,不顾危险夜里送饼子给我,夏天利用职权把我安排在靠窗凉快的位置,冒死往外递条子,得知我将被迫害,大胆提出私奔。可我,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对信念虔诚的悔悟,全部向当局坦白,导致善良的乔姑娘被领导糟蹋。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灵与肉 读后感 第(1)篇嗯,这本书错别字是有点多啊。
灵与肉,吉普赛人,四十三次快车,土牢情话。这是我觉得写的很不错的。
这些故事基本上写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那是张贤亮恢复了名誉,而作品也被抬到了高度位置。这样的有利形势下,他非常聪明的把握了文学创作市场,(伤痕文学是80-90年代主流)再加上个人优秀的文学创作素养,写的作品很受欢迎。当然,我很喜欢他敢于去反思,敢于去表达当年“自我”经历的痛苦,看灵与肉的时候是真的需要去反思是内心信念的坚守还是肉体的享乐。每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是需要读音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而灵与肉是成功的。土牢情话这类故事所要表达的也有作品写过,所谓的伤痕一部分要伤感弥漫,比如土牢情话开始一直在写石内心的痛苦,他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平息,甚至母亲死了他痛苦但麻木了。那更大一部分是反思,到底文革带给我们什么,我们该如何继续走接下来的生活。
谈到这儿,我还是想说张贤亮作品(改革开放后)是有很大的商业气息政治气息的,这本书见面至少出现了五次“四个现代化”无论作品情节最后如何发展,最后的结束……来一段:“他内疚的是没有及早从那些表面消沉、甚至一度误歧途的人们的身上发现内在的健康的理性,发现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热情。” 我自己是觉得作品或多或少是受到了当时政治气氛的影响。
蔡元培在北大任教授时候说教育要脱离政治控制实现自由独立,这很有道理的。我觉得作家也是,作品想要反映的价值观是读者自己去体会,如果写出来反而觉得是迎合。嗯,说的有点偏……我还是很喜欢张贤亮的作品的,他晚年创作基本上没有办法达到此时的巅峰了,机智的是他弃笔从商,建立自己的影视公司。有兴趣可以看看《牧马人》。
又不好好听课我,,[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