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谈科幻》有作者在创作科幻小说时的心路历程,有作者对一些经典科幻作品的精彩书评、影评,还有一些对话与访谈,折射出作者作为一个科幻迷对科幻、对未来的看法,也展现出科幻作家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 第(1)篇这一套丛书是一些国内科幻作家的随笔,我能记起的还有韩松和吴岩。和文学家的随笔不同,科幻作家像一群幽灵一样,他们关于科幻的思考有时比他们的作品本身更让人过瘾。如果说前者是一场感性的人生剧目,那么后者更像是一次理性的极致冒险。
当然,科幻并非是只有理性的,大刘后期的作品更多的和现实社会接壤,而经过多篇短篇铺垫多年的《三体》,更是有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个人在历史中的起起伏伏。另外,我本来以为他写给女儿的那封信在这本书里,结果到最后也没有,看来是我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不过有可能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是这样的)
大刘是我进入科幻这个瑰丽世界的领路人,《三体》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他的许多短篇和科幻随笔,以及一些电视节目采访和讲座中的谈话,都是打开我想象大门的推力,让我对宇宙更感兴趣的催化剂。
回到这本书,几年前看的时候,就对他的科幻与文学的关系印象深刻。大刘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的“文学已经走到尽头”的观念在这本书里也多次提及,再次读到还是觉得很深刻。我以前觉得文学是最接近永恒的,其中关于“爱情”、“人性”等这些永恒的主题是最无法超越的。好,大刘告诉你,“文学已死”,这就有趣了。
更怪异的是,当我正在平静克制的读《你一生的故事》时被生活琐事打断,突然回到现实世界,产生的疏离感是要大于读《荒原狼》的。在这样一个读书无用的实用主义时代里,要是比哪本书读了没用,那科幻肯定比传统文学更胜一筹的。
正如大刘在书中所说,洋洋洒洒几百万字的《战争与和平》描写的不过是几十年间发生在一个固定区域的故事,而一本几千字的《永恒的终结》却囊括了创世以来到宇宙毁灭的所有时间空间。
这就是科幻的魅力,然而它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存在已经太久了。